曹 潔,趙中亭,銀東山,何天有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下肢靜脈曲張是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是指下肢淺表靜脈發生擴張、隆起、迂曲成團狀,嚴重者伴有皮膚腫脹、色素沉著、皮下結節,可合并濕疹、潰瘍甚至引起急性出血,現代學者認為該病是一系列疾病共有的臨床表現,與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均屬于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的范疇[1]。西醫認為其病因與靜脈壁薄弱、瓣膜缺陷和靜脈內壓增加有關,而基因凋亡、細胞浸潤、激素等方面研究為目前機制研究的關注點[2]。西醫治療該病主要有手術療法、穿彈力襪、注射硬化劑和壓迫治療等,費用較高且容易反復,且一些療法不良反應較大,如對硬化劑過敏者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3]。中醫認為,下肢靜脈曲張屬于“筋瘤”“水腫”“臁瘡”等病證范疇,由瘀滯、濕熱、生風三者轉化而形成諸多病證,針對疾病發展的每個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案。何天有教授,主任醫師,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首席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名中醫,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一套系統診治下肢靜脈曲張的理論體系與技術操作方法。筆者跟師學習,受益良多,現將何天有教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表現:以下肢沉重、乏力、酸脹等不適感覺為主,小腿淺靜脈輕度顯露擴張,站立位時明顯,行走或平臥后消失,甚者可見表皮呈青藍色,青筋壘壘,盤曲成團,如蚯蚓聚結,質地柔軟或因發炎后而結硬[4]。《靈樞·刺節真邪》云:“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得反發為筋瘤。”因此,何天有教授認為筋瘤易“血實宜決之”,先用刺絡放血,排出余毒,降低迂曲靜脈局部壓力。
具體操作方法:①每側選取3~6個靜脈迂曲點,先用碘伏棉簽局部消毒3次。②采用一次性采血針,沿邊緣較小的靜脈血管進針以控制出血量,每次出血以50~100 mL為宜,用紗布覆蓋刺絡部位,致血流漸止。③再次消毒,創面較大者,可用創可貼覆蓋。療程:5 d放血1次,5次為1個療程。囑患者放血當日下肢避免沾水,以防感染。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其主要病機為病在血絡,治療以疏通經絡、止痛為主。藥物鋪灸療法是隔物灸的一種,是指將藥物制成散劑,鋪于施灸部位,并將姜、蒜等搗爛如泥制成隔灸餅,置于藥末之上,然后在隔灸餅上放置不同規格艾條進行施灸的一種外治方法,故稱藥物鋪灸[5]。此法具有舒筋通絡、溫經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是由何天有教授對傳統鋪灸療法進行總結、創新和發展而創立的,極大提高了鋪灸的臨床療效,擴大了適用范圍[6]。藥物鋪灸療法將藥物與鋪灸相結合,在傳統鋪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合藥物、經絡腧穴及艾灸三者的療效于一體,能調解機體的免疫功能[7],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抗炎止痛等作用[8]。
具體操作方法:①鋪灸藥方選擇復脈湯,鋪灸穴區選取胃腸穴區,由足三里、上巨虛、條口、豐隆、下巨虛等穴位組成[9]。②先將藥物打粉,以鋪蓋鋪灸穴區為度;將生姜切丁后放入榨汁機中攪拌,濾出姜汁,將姜渣搗爛如泥,根據施灸部位的大小,制成長25~30 cm、寬7~8 cm、厚1 cm的長條灸餅。再將艾絨按照模具制成長20~25 cm、高5 cm三棱形艾條,并根據施灸的壯數備用。③在鋪灸穴區的皮膚上擦生姜汁,用以透皮并固定藥粉,然后均勻撒上一層鋪灸藥粉,以覆蓋皮膚為度,最后在藥粉上鋪上灸餅,將艾條置于灸餅之上,點燃艾條,讓其自然燃燒,姜餅可移動,待患者有灼熱感或不能忍受時,去除艾條。④灸畢,去除艾條與灸餅,用干凈濕巾擦凈施灸部位即可。如需要留灸者,在灸療結束后,去除艾條(保留藥物與灸餅),用膠布或繃帶固定,根據醫囑保留0.5~3.0 h后取掉施灸物。療程:在放血結束后進行鋪灸,5 d鋪灸1次,每壯約30 min,每次鋪灸2壯,5次為1個療程。
《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何天有教授認為,下肢靜脈曲張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再加上手術操作對血脈造成一定的損傷,氣血虧虛,正氣受損,結合臨床經驗,采用我院自擬復脈湯治療,以健脾益氣、修復經絡為原則,處方:黃芪30 g,川芎10 g,醋乳香10 g,醋沒藥10 g,王不留行10 g,路路通10 g,牛膝10 g,白花蛇舌草10 g,皂角刺10 g,雞血藤20 g,伸筋草20 g,連翹10 g,甘草片6 g。方中黃芪補氣健脾,益氣固表;伸筋草、川芎、路路通、牛膝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白花蛇舌草、連翹清熱解毒;雞血藤行氣補血,疏經活絡;甘草調和諸藥。療程:在鋪灸后予以復脈湯口服,每日1劑,水煎后早晚分服,服藥25 d為1個療程。
患者,女,55歲,教師,2019年11月28日初診。主訴:雙下肢酸脹、沉重10余年。現病史:患者10年前因長久站立,出現雙下肢酸脹,小腿部可見靜脈迂曲,未予以重視,未進行相關治療。此后每當站立過久后,上述癥狀加重,經朋友介紹至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門診就診。癥見:患者神志清,精神一般,表情略顯痛苦,雙下肢酸困、沉重,雙下肢小腿中段處可見靜脈迂曲,伴青紫團塊聚集。舌稍暗,苔厚膩,脈弦。診斷為筋瘤,辨證為氣滯血瘀。治療:先用采血針選取雙下肢每側各3個靜脈迂曲處點刺放血,約放血50 m L,待血流自止,用碘伏棉簽消毒后,囑患者取俯臥位,在雙側胃腸穴區進行藥物鋪灸,鋪灸2壯后,給予復脈湯口服。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下肢酸脹感減輕。再治療1個療程,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迂曲靜脈明顯回縮,沉重感消失。
何天有教授在4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了一套系統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方案,分步治療下肢靜脈曲張。首先,因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筋瘤,故先用采血針在靜脈迂曲處點刺放血,以行氣止痛、祛瘀生新,如《黃帝內經》云:“菀陳則除之,去惡血。”再加鋪灸療法以疏通經絡、溫經止痛,同時配合復脈湯口服以修復受損經絡、補益氣血。此三步療法充分發揮了灸藥結合的雙重治療作用,外治法與內治法相結合,減少患者痛苦,增強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