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盼盼
“華盛頓和北京同意恢復經貿問題對話機制,每半年舉行一次會議”——《華爾街日報》、美聯社等多家媒體11日報道了這一消息,并稱這是中美即將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內容之一。中方此前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于本月13日-15日率團訪問華盛頓,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最早報道該消息的《華爾街日報》稱,該對話機制將致力于“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和解決沖突”,并借鑒了特朗普政府貿易官員“曾嘲笑過的先前政府的對話形式”。報道稱,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11日發表的聲明中稱,這項工作將由姆努欽和中國副總理劉鶴等高級官員領導,萊特希澤和劉鶴將舉行“至少半年一次的會議”。此外,姆努欽還將與劉鶴“定期”商討宏觀經濟問題。報道強調,這一對話將與美中第二階段經貿協議的談判分開,一位美國政府官員說:“這是與貿易談判完全不同的過程。”
《華爾街日報》稱,知情人士說,雙方正在考慮將這一機制命名為“全面經濟對話”,這與美政府“在2017年失敗的談判中使用的名字相同”。2017年7月19日,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共同主持。報道稱,該會談稱在農業、貿易、金融服務、投資和能源方面取得了廣泛進展,但特朗普否認了這些努力,他的高級顧問包括萊特希澤,都認為中國談判人員“只是在重新打包舊的報價”。美聯社稱,特朗普政府叫停了與中方的對話,發起了更具針對性的貿易談判,最終引發了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針鋒相對的貿易戰。這些關稅增加了企業的不確定性,減緩了全球經濟增長并擾亂了金融市場。
《華爾街日報》稱,美中將恢復的“全面經濟對話”在內容上接近小布什政府時期與中方的戰略經濟對話(SED)。SED是一項龐大的年度工作,涉及兩國數十名高級官員。2006年12月,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主持。2008年12月,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美聯社12日的報道稱,在這一時期,美中兩國高層官員每年舉行兩次會議。之后的奧巴馬政府繼續進行該對話,但更名為“戰略與經濟對話”,談判減少到每年一次。該機制不僅著眼于經濟問題,還著眼于國家安全,美方由國務卿和財政部長領導。2009年7月,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共同主持對話。2016年6月,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
路透社12日稱,例行對話將為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穩定、高層對話提供平臺。《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商會常務副主席邁倫·布里里安特贊賞中美恢復對話機制,“只要有關問責、實施和具體行動的問題繼續存在,就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機制來探討與中國的嚴重問題。”▲
環球時報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