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月13日文章,原題:隨著北京加大減貧力度,中國農民正通過在線銷售農產品獲得幫助 2018年,農民陳久蓓(音)做了個決定,不但使她時來運轉,還改善了她所在鎮的其他人的財運。她偶然發現一名親戚提到已在電商網站開始直播,盡管陳當時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決定嘗試一下。”事實證明,她直播自己干農活、做飯和介紹收成,大受歡迎,一年多就圈粉4萬,并開始在網上出售玉米等應季收成。
隨著這名農民逐漸小有名氣,她家鄉八大公山鎮——湖南一個偏僻小鎮——的其他人紛紛請她幫忙出售水果和農產品。以前,這些農民經常陷入貧困線以下,每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300元。如今通過直播,他們每月就能掙到約3000元,從而整個村莊實現脫貧。對陳來說,電商業務已顯著改善家鄉的條件。以前魚和肉往往被視為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她和母親每頓飯都能吃上肉。收獲季節來臨時,他們現在能雇得起工人在田間干活,不用再累得直不起腰。
隨著中國電商巨頭們愈加關注此類賣家群體,越來越多農民和農村商戶期待通過在線平臺向全國推銷農產品。電商表示希望幫助中國農村減貧,并為消費者提供不經中間商的農產品通道。
中國各地對農產品的(強勁)需求已開始顯現。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電商規模幾乎增至2014年的7倍。阿里去年的雙十一購物節,農產品銷售額達74億元,同比激增64%。去年拼多多舉辦的“農貨節”,為來自中國500個地區的2萬農民斬獲1.1億筆訂單。京東也在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并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各電商平臺專注于農民和農村,恰逢中國努力根除貧困之際。消費者也知道購買這些產品就是支持農村地區的農民。▲
(作者ZenSoo,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