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媛
彈指一揮間,在三尺講臺已經度過了14個春秋。很慶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能將這些年來的工作做一個整理。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牽著蝸牛去散步”:一天,有一個人牽著她的蝸牛去散步,但蝸牛總是也肯定比他慢很多,開始時,他就強制性的把蝸牛拽著走,但兩者的心情都非常糟糕。后來他就索性陪著蝸牛一起慢,結果她欣賞到了平時不曾留意到的美景。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對教師這個職業盡管不排斥,但也談不上喜歡。就只簡單的認為,“教師就是教書”、“?教書就可以使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因而在工作初期,對于公認的可塑之才自然會盡全力塑造,而那些調皮搗蛋、邋里邋遢的學生,則有些或者可以說近乎放任自流。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沒有定性的學生,只有發展中的學生。”這是課改提出的新的評價理念和指導思想。講的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在2004年的九月,我接手了新一屆的七年級新生,一個名叫代俊敏的學生,使我開始感到新的一屆學生中已經出現了讓人頭疼的,而種種跡象也證實了我的猜測。但現實畢竟是現實,這名學生不管怎樣,他已經走入了自己的班級,那我就應該以一顆平常心與學生溝通,與其家長溝通。當然起初并不見效。一天,讀到了一篇名為《一位母親與三次家長會》的文章后很受啟發,既然文中的主人公可以做到,為什么這名學生不可以?于是我除了定期與家長交流外,更多的給予一些鼓勵性的話語,以及更多的微笑、更多的表揚,以示對他點滴進步的肯定。就在初一年級的第二學期,這名學生的表現令所有的同學驚訝:作業書寫認真了、課堂注意力集中了……他不再是同學逗樂、取笑的對象了,言行舉止也逐漸被同學所接受,語文成績也由原來的不及格有了質的飛躍。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的感覺到:差生的確是一支讓教師感覺最頭疼、也最易被忽視,但卻注定要必然存在的一支隊伍,當我們在年終歲尾為自己一年的成績歌功頌德時,差生不也是我們成績中的主力部隊嗎?也正是差生這只“蝸牛”,讓我欣賞到了旅途異樣的風景!
“蓋棺定論”不就是對“沒有定性的學生,只有發展中的學生”的最精辟的詮釋嗎?
還記得每次去聽報告,總會聽到“要去愛學生”這樣的字眼,起初只是機械的、空洞的認為——就是愛學生,幾乎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但隨著一次次的培訓、一堂堂精彩的報告,我對新課改中的關于“愛學生”三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還曾帶過一個名叫王思遠的學生,因為自己在這個班只是一名任課教師,而每個班又有七十多個學生,加之自己剛剛調入該校,有好多不適應的地方,因而精力基本上都在自己帶班主任的這個班。所以這個學生在第一學期并沒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到第二學期各方面能較好的穩定下來開始認真審視這個班的每個學生,就在不經意間我觀察到這個叫王思遠的學生:兩眼炯炯有神。心頭不由得一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學生應該可塑。于是在一個課間十分鐘,我們有了一次很短的交談,而今關于談話內容我早已記不起,但后來這個學生的變化卻著實讓我吃驚不小——課堂上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透過眼神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思維在緊緊的跟著老師;而且在隨時的記錄著筆記;每次課堂小測驗也都能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予以展現。在和該班班主任交流中,發現該生在其他課堂上也是如此的專注。我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來在一次日記中我才找到根因——老師,是您和我的那次談話使我重拾自信,使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弱點……我頓時明白了一切。
是啊,愛學生,不僅要愛差生,還要去愛被自己不經意間而忽視了的學生。當我們的愛心之火星星點點的播灑在每一個角落時,她總有一天會形成燎原之勢。但此時我的心頭也不由得為之一顫:剛剛從教時的自己又用“冷漠”冰封了多少渴望“愛”澆灌的心靈啊。
講到這里,我突然想到在幾年前的一次培訓中一位教授談到的“有感知的水”。當水聽到曲調明快、愉悅的“田園交響曲”時,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水的結晶體就會是美麗的圖形;而如果聽到肖邦鋼琴曲“離別”時,它的結晶體則變成了離別的模樣。其中有一個很別致的實驗,就是把蒸出來的米飯分別放到兩個玻璃瓶里,并分別貼上“謝謝”“混蛋”的標簽。讓兩個小孩每天讀瓶子上的字,時間為一個月,也許大家會說早壞啦,說啥又有什么區別呢?但奇跡就這樣發生了:一個月后,貼“謝謝”的米飯變黃色,發出香味;另一個貼“混蛋”的則變黑且發出臭味。
水、米飯尚且能感知到愛的力量,更何況是學生——這樣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精靈呢!
感謝課改,讓我懂得如何去愛學生;
感謝課改,讓我在蝸牛的慢節拍中感受到了為人師的真正含義;
感謝課改,讓我體會到了為人師的真正幸福。
遙望今后的課改之路,或許我會仍像剛走路的孩子一樣步履蹣跚;或許我仍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難,但親愛的老師們,請別忘記課改給我們帶來的一份份驚喜與感動吧!相信當我們插上愛的翅膀,一定可以描繪出更加絢爛奪目的課改畫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