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延邊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采編中心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人民的信息接收方式較以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廣播電視作為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傳播渠道,是世界各國對我國進行了解的主要方式,在傳播我國文化思想、塑造大國形象等諸多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廣播電視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和主要形式,其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特定節目進行信息傳播,從而達到影響社會輿論、激發社會正能量的目的,因此,新聞內容必須客觀且真實。在新媒體平臺愈發繁榮的當下,傳統的新聞媒體也在傳播途徑上進行了革新,紛紛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拋頭露面。這種突破傳統的做法,使得廣播電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并且由于這些信息化的傳播途徑存在加工方式簡單、內容隨意性較大的優點,這讓編輯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和多樣,進而使得傳統廣播電視在新聞內容的時效性上獲得了巨大的突破。這是新時代下廣播電視編輯工作的多樣性所帶來的主要優勢[1]。
近年來,隨著通訊技術的飛速革新,信息傳播的速度顯著加快,直播不再是新聞機構的專利,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一線記者”,在現場第一時間對新聞進行傳播。這一變革在一定程度上使新媒體與廣播電視的工作內容產生了重合,影響了傳統媒體的收視率和收益。針對這一現狀,各大廣播電視臺也逐漸開始進行編輯工作思維層面的創新[2]。
具體來看,當前的廣播電視臺編輯人員都在創新自身的工作思路,試圖尋找新的突破口,首先,所有編輯人員都在主動訓練自身的新聞敏銳度,對身邊發生事件的內容進行快速捕捉;其次,部分編輯人員也在主動應用大數據技術輔助完成新聞的編輯工作;最后,廣播電視臺也在增加其本身與新媒體之間的交互頻次。
工作內容的美學性也是當前廣播電視編輯工作的一大特點之一。在新媒體背景下,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許多個人媒體制作者也可以制作出質量相當高的即時新聞內容。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廣播電視編輯的內容已經嚴重落伍,無法契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和精神需求。因此,傳統廣播電視編輯工作藝術性和美學性的提升就是十分必要的了[3]。
在當前的新聞實踐中,各大廣播電視公司都在編輯內容的美學性上下足了功夫,從“最美記者王冰冰”到“舌尖上的中國”,各類廣播電視都在嘗試從各種層面對編輯內容的美學性進行改進,這對促進我國文化傳播是非常有利的。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形態均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傳統媒體發出了挑戰,面對這一現狀,大多數傳統的廣播電視公司都在積極的對自身的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更加注重節目形態的新穎性。
在實踐過程中,各大傳統媒體都積極尋求節目形態的新穎性,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各種媒體技術,對自身的編輯工作形態進行完善,進而抓住新媒體變革過程中所帶來的機遇。
從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編輯工作的特點可以看出,當前的廣播電視編輯工作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有可能滿足新時代下觀眾對于信息的需求,進而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和收視率。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臺編輯工作的開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建議。
首先,相關企業要優化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理念和相應工作制度,使之在工作中勇于創新、渴望創新、善于創新;其次,廣播電視臺要注重對自身美學性和藝術性的提升,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彰顯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就能在競爭更加激烈的新時代背景下獲得一席之地;最后,廣播電視企業也要不斷創新自身編輯工作的形態,在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的基礎上,打造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態,進而形成自身的風格和特色。
縱觀全文,在現代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播電視的編輯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體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時代特點。所有廣播電視企業及編輯人員都應該充分理解這些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對編輯工作進行革新,使傳統媒體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擴大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