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邱凌
(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惡性腫瘤是目前臨床上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飲食方式的改變,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顯著升高。對各種抗腫瘤藥物在臨床的運用、療效、不良反應展開分析,為后期惡性腫瘤化療與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亞硝基脲類抗腫瘤藥物具備氯乙基亞硝基脲的結構,可起到廣譜抗腫瘤活性。氯乙基親脂性較強,這促使該類藥物能輕易穿過血腦屏障,因此臨床上主要將該藥物用于部分神經系統腫瘤與腦瘤治療中。治療過程中,其可能會出現積累性或遲發性骨髓抑制。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亞硝基脲類抗腫瘤藥物包括卡莫司汀、司莫司汀等。劉岱等對卡莫司汀在高級別腦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結果顯示,試驗組12月生存率高于對照組。由于卡莫司汀具有較高血腦脊髓屏障通常能力,因此其能顯著控制腦腫瘤,但應用過程中,可引起較多全身不良反應。賽克等認為可把卡莫司汀制成緩沖植入劑,以減輕其不良反應。
氮芥類藥物來源于芥子氣,在淋巴癌治療方面其可發揮良好治療作用,但因其本身毒性較大不能直接用于臨床治療中,后期經對其結構改進,形成氮芥類抗腫瘤藥物。氮芥類藥物結構主要分為載體、烷基化兩部分,其中后者為抗腫瘤活動功能基團,前者可影響藥代動力學性質,通過選取不同載體,能起到減毒增效作用。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氮芥類藥物包括美法侖、異環磷酰胺、環磷酰胺等,主要用于多發性骨髓癌、急性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等治療中。
磺酸酯與多元醇類于堿性條件下發生水解,形成丁二醇,脫水后生成四氫呋喃。該藥是雙功能烷化劑,能和蛋白質、氨基酸內-SH發生反應,將S原子去除。經口服給藥后,該藥能快速被機體吸收,代謝較慢,循環應用會有蓄積。目前,臨床上主要將其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
順鉑屬于第1代鉑類化療藥物,具有高效、廣譜特點,可和細胞核中DNA分子相結合,對細胞周期進行抑制,從而達到抗腫瘤目的。據相關數據統計,該藥物抗腫瘤活性能達到60%及以上。該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為肝功能損傷、嘔吐。考慮到其毒副作用特征,臨床上通常將其和其他化療藥物進行聯合用,以降低其毒副作用。一般情況下,該種藥物的聯用方案不會出現交叉耐藥,可有效保證聯用治療質量。
奧沙利鉑具有作用范圍廣、穩定性好等特點。目前,臨床上主要將該藥物用于肺癌、腸癌、卵巢癌、乳腺癌等治療中,其能與紫杉醇、環磷酰胺聯用發揮良好互助作用。但用藥過程中易出現骨髓抑制、嘔吐等不良作用,超劑量應用會出現神經毒性。
卡鉑于人體內的分布狀況和順鉑較為類似,在肝、腎內濃度最高,其水溶性為順鉑的16倍,化學性質較為穩定,對腎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較低,但可出現骨髓抑制反應。該種藥物的作用機理和順鉑相似,可作為順鉑替代藥物。因該藥物具有較短半衰期、較高水溶性,臨床治療效果普遍較低,研究人員嘗試通過轉變其劑型來提升治療效果。
葉酸抗結劑內含有的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能促使二氧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為參與DNA生成的所須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供給一碳單元。因DHFR底物和其抑制劑結構較為相似,可選擇性地和DHFR結合,干擾葉酸代謝、蛋白質與DNA的生成,發揮抗腫瘤效用。甲氨蝶呤為臨床上應用最早的葉酸抗結劑,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較大且易出現耐藥性,故而未得到廣泛推廣。培美曲塞為新型抗腫瘤藥物,經研究證實,其可對葉酸代謝期間的不同靶點均具備明顯作用,臨床上主要將其用于胃腸道癌、卵巢癌、胰腺癌等治療中。
臨床上最早用到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為氟尿嘧啶,其可經防控泌尿類甘酸生成影響DNA生成來發揮殺傷癌細胞作用。臨床上將其主要用于卵巢癌、消化道癌、乳腺癌治療中。氟尿嘧啶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和腸胃道反應。卡培他濱為臨床上兩種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經口服給藥后,均可快速被機體吸收,作用于處于高表達狀態的胸腺嘧啶酸化酶,起到抗腫瘤效果。
吉西他濱為阿糖胞苷衍生物,屬于新型細胞毒性藥物,經代謝后形成具有活性的二/三磷酸吉西他濱,兩者均可抑制DNA生成所須蛋白酶。臨床上通常將其和其他藥物聯用于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治療中,是當前治療處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最佳手段。此外,該種藥物還具有增加患者生存時間、毒作用低、高效等特點。
子宮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婦科腫瘤的出現和激素水平存在密切關系,而抗腫瘤激素類藥物可利用受體抗結控制雌激素,改善該類患者臨床癥狀。他莫昔芬為臨床常用抗腫瘤激素類藥物,既往臨床上主要將其用于晚期復發性卵巢癌、乳腺癌治療中,近年來也有關于用于乳腺癌預防中的研究。絕經期女性雌激素基本上均來自于雄激素,作為芳香酶抑制劑的氨魯米特能特異性地控制雄激素轉變成雌激素,進而全面阻斷雌激素合成,但同時也會造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生成抑制作用。后期,臨床上又研發出福美司坦、依西美坦、普魯美司坦等新型芳香酶選擇抑制劑,此類藥物均具有較高選擇性,且療效明顯,不會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生成產生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