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欒 強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1)
課程體系設置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是高職院校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課程改革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完善,發現一些課程之間具有緊密的銜接性。各高職院校應以此為契機,有機的結合與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與整合課程教學體系。
第一,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看到,現在的課程體系主要是由專業核心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公共選修課、實踐環節幾部分模塊構成。這是從課程性質進行劃分的,但是,這種課程體系缺乏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性。我們應該轉變思想與認識,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中心,按照學生的知識構架、認知能力、實踐能力進行重新拆分,不斷提升與完善學生的需求。第二,按照目前課程性質劃分的體系,每個板塊中都有很多交叉或者兼容的單元類型。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每個任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類型各有千秋,所以,課程的自由性較強,容易造成課程教學內容銜接性不夠。在新的市場發展形勢下,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和挑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通過構建合理化、科學化的教學體系,更好地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與任務。第三,由于教學進度的關系,每學期我們只能修滿幾門課程。就教學能力而言,很多知識點的學習過于分散。因為,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不可能提升一種能力,能力以及一種技能的養成往往是需要幾門課程的學習才能完成的。需要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做好課程框架之間的整合與分解工作。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任課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組合相似或有交叉點的課程,使課程體系框架更具有目標性、高效性。
“組合式”課程是指將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遵循嚴格的教學規律進行有機的組合,以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優化形式,重新劃分相似的學科,使學生更加清楚學習的目的,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第一種類型,可以采取項目組合式。遵循的原則就是以項目或者某一個具體的教學任務為教學目標,將其貫穿于幾個相關聯的課程之中,實現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銜接。使教學任務更加有序。學生也可以一氣呵成,掌握一個項目或者教學任務的全過程。第二種類型,可以采取多種媒介組合式。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手段來表達學生的想法,比如,通過不同課程學到的手段進行有效地表達與闡述,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如將手繪表現技能課與PHOTOSHOP軟件課相結合,等等。
第一,“組合式”課程的選擇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據”、“有法可依”,不能肆意而為之。只有在完成某個項目或者任務能力時具有交叉關系或者是并列關系時才可以進行組合。另外,這種組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以因為新情況的發生與變更,并產生新的組合模式。這種原則依據往往更適用于“項目組合式”和“多種媒介組合式”等等。我們應該根據現實情況的發展,實時調整組合課程的類型,順應高職學生的發展需要。第二,“組合式”課程發展的時間尚短,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多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與交流,通過高職院校學生的實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改革的方案,使其更加規范與完善。我們可以實施導師制度,要求任課教師定期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評價,開展集中或一對一的訪談,了解學生對于“組合式”課程的意見和態度。第三,要做好“組合式”課程的總結驗收工作。正所謂“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所以,收尾工作至關重要。在“組合式”課程結束后,要積極地做好組織驗收工作,通過多種形式,收集學生對于“組合式”課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單列課程的教學目的性較為單一,自從采取了“組合式”課程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之后,學科間的關聯性更強了,指向性愈發的清晰,邏輯思維推理更加具體化,提升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與能力。老師的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教學效果更加熱烈。
“組合式”課程教學法的實施更好地調動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學生對于課程知識體系的掌握更加扎實,對于體系的理解更加具體化,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學生在進行項目式教學或任務驅動式教學的時候,學習內容的針對性更強,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目前,單列的課程都是由一名任課教師擔任,受教師主觀因素的影響,教學理念、廣度難免會比較狹窄。但是,如果是“組合式”課程教學,就會由兩名或者多名任課教師進行授課,任課教師在集體備課中就會集合大家的智慧,取長補短,進行縱深化的講授。學生也可以接觸到不同任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理念,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組合式”課程教學方法是大勢所趨,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組合式”課程教學可以避免教學課程的單一性,將具有并列關系或者邏輯關系的課程進行科學的組合,打破單列學科的固有模式,優化與整合有關聯的課程,體現“組合式”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引導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做好相似學科間的融合工作,使學科資源的優勢互補,最大限度的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