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亮,王忠義,高 林,史 波
(1.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 150001; 2.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哈爾濱 150001)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就要求全社會、企業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那么社會、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就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高校只有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培養適應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在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各類專業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管理制度、教育環境、實踐教學等各個方面,從而推動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有效地幫助專業領域的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滿足市場需求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學生太多了,而是結構性過剩,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如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學生素質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區域結構性矛盾等[5]。高校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不僅要培養出滿足崗位需求的學生,解決畢業后就業,還要培養出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實現從就業到創業,從求職者到創業者的轉變。同時創辦的企業還能為學生、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也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一定程度緩解就業壓力。為了讓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創業就業,高校有責任從教育根源入手,提升大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將其培養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當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與能力不高,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有待于提高;二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度還不夠強。
大力培養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是社會轉型的基本工作和重要環節,它的成敗決定著我國能否快速實現向創新型社會的轉變。為了提高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同時提高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能力,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從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推動“專創”教育有機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提供具備專業素質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近年來,哈爾濱工程大學陸續開設、認定39門創新創業類通識教育課程和59門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學校建立了一支由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積極聘請成功企業家等社會各界優秀力量,搭建創業導師人才庫,推進創業導師工作的長效化、規范化、制度化。師資隊伍包括32名校內教師和86位企業的創業導師,更有一大批來自不同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建設并上線25門在線開放課程,引進51門網絡課程,充實了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同時,學校積極鼓勵、引導校內外創業導師共同參與創新創業類教材建設,主編、參編《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創新其實很簡單》等創新創業類教材9本,并依托教材建設,建立創新創業案例庫。同時,學校建立創新創業工作激勵機制,把創新創業工作業績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及崗位聘期考核的重要內容,激勵教師從事創業教育指導、理論研究等工作。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實踐,學校形成“高原之上豎高峰、創新基礎育創業”的工作特色,注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普及率,著力打造學生創新創業“高原”,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以不同項目類別進行引導,實現創新創業的全方位開展。學校面向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設置引導型立項,開設創新公開課,為學生普及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面向本科生全體學生,實施普通型立項、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學科競賽,促進專業課程的運用和深入理解,做到專、創融合。面向高年本科生和研究生,鼓勵申報重大型立項,并推薦參加創新創業知識儲備豐富、技能達標的學生參加全國創新創業類比賽。全校每年資助校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近2 000項。同時,學校深入實施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形成分層分類的項目資助體系。
在學校范圍內,以“啟航杯”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五四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普及性創新創業活動為牽引,強化各年級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促進跨學科學生交流合作,院系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開展“一院一品”科技創新競賽,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在學校范圍之外,支持鼓勵校內優秀項目參加“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內外高水平、綜合性創新創業競賽,以及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電工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專業性學科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全面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學生依托專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學校還實行競賽總教練制度,組建競賽教練團隊,負責對參賽學生進行指導。學校每年資助學生參與國際級、國家級、省級競賽80余項,年均獲獎1 500項左右。
建設“創立方”大學生創客工場——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臺,集創新創業理論學習、創新創業信息發布、創新創業技能提升、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創新創業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體,服務于跨學科、跨年級、綜合性的項目,引導學生從“競賽型的創新”轉變為“市場型的創新”,實現項目的市場價值,打造學生創新創業“高峰”的“產業鏈”。
學校現有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7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37個,全校各專業都有多個固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滿足學校各專業實習需要。國家大學科技園于2001年投資建設,2016年圍繞“三海一核”特色成立了哈船眾創生態園,全方位為大學生提供場地支持和服務支持,為初始創業者提供經營場地、政策指導、資金申請、咨詢策劃、項目顧問、人才培訓等創業服務。
2015年《哈爾濱工程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制訂出臺,同時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哈爾濱工程大學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模式和主要內容。2019年底,學校出臺《哈爾濱工程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工作實施辦法》,充分發揮學院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工作轉型升級。方案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學院、基層學術組織的工作職責,各司其責、互相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突破人才培養薄弱環節,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
為保障創新創業工作的有序開展,我校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出臺《哈爾濱工程大學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工作評價體系》《哈爾濱工程大學教育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哈爾濱工程大學實施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以及創新創業競賽管理、創業基地管理、創業基金管理、創業項目管理、學生準入制度、創業扶持制度等近20個管理制度,保障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有序推進。
學校整合政府、社會和校友資源,啟動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升級工程。牽引政府和企業資源,給政策、投資金。充分與校友溝通,引入資金,建設以校友企業命名的基地創新創業工作室。最大化引入政策、資金、服務加快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發展,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成長成才。在硬件上,學校設立創新創業基地,以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為支撐,教學、科研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學校依托啟航大學生活動中心,建設5 000 m2的創立方·大學生創客工場,構建“五區一廳”格局(即意識普及區、創客培養區、產品研發區、創業苗圃區、創業街區和創業咖啡廳)的遞進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臺。
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效納入教學單位績效評價辦法。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效納入教師崗位聘期考核及教師崗位聘用辦法,表彰在指導創新創業實踐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學校對參與立項、競賽、發表論文、獲得專利、自主創業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均給予學分認定。自2005年起設置個性化人才推免政策,對創新創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每年約100名本科生獲得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針對創業能力強,具備創業條件的學生,學校允許本科生休學創業并保留本科階段學籍至8年,允許研究生休學創新創業,解除創業學生的后顧之憂。設立“陳賡獎學金”“創新標兵”等創新創業獎學金,每年評選畢業金榜“創新先鋒寢室、創新之星、創業之星”等。在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等評選評優工作中,將創新創業情況納入評價體系中。
依托微信公眾賬號、官方網站等,建立基地的信息集散地,打造信息化、專業化、豐富實用、實時更新的一站式學生創業服務網絡資訊平臺,建成“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網”“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在線”微信公眾號。選樹學生中各類創新創業典型,通過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大力宣傳先進事跡。充分利用校內外媒體,對學生中創新創業典型團隊和個人進行宣傳。發揮大學生創業聯盟、雙創導航員等組織的重要作用,加強創新創業文化品牌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