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歌劇《魔笛》誕生與1791 年的維也納劇院。作為莫扎特生平最后一部歌劇也是所受贊譽最多的歌劇,它傾注了莫扎特對創作一部完全由母語寫成的,符合大眾審美的新式德國式歌劇愿望的全部心血并被瓦格納贊譽到“在這部歌劇出現以前,實際上不曾有過德國歌劇。隨著《魔笛》的產生,德國歌劇才誕生于世。”可謂是德國歌劇發展的里程碑。
盡管該作品成就巨大,但在創作之初卻飽經磨難。當時的莫扎特生活極其拮據,生活十分困窘,疾病纏身,在生命最后的邊緣做著幾度絕望的掙扎。但現實的苦難并沒有磨滅莫扎特音樂創作的熱情。在維多劇院經理席卡內德的幫助下,莫扎特在一間名為“魔笛之家”的小房間潛心創作,妻子被送到外地安心療養。終于與9 月竣工,并順利有莫扎特親自指揮完成首演。
《魔笛》的總體構思是一部童話魔法劇,改編自詩人維蘭德童話集《進你威斯坦》中的“璐璐的魔笛”。主要講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諾在被巨蛇追趕的路上為夜女王的宮女搭救后,在看到夜女王展示給自己的帕米娜肖像后對其一見傾心。夜女王許諾王子,只要就出被壞人薩拉斯特羅搶走的帕米娜,就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子欣然同意,準備啟程。為了幫助王子,夜女王送給王子一直有魔法的笛子,只要王子吹響就可以擺脫困境。
但事實上,薩拉斯特羅是“光明之國”的領袖,也是智慧的主宰。夜女王因為不滿丈夫日帝死前把女兒交給他養育,又將法力無邊的太陽寶鏡同時贈予,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企圖摧毀神殿,奪回女兒。
最終,在經歷過重重考驗后,王子識破了夜女王的陰謀,與帕米娜相愛并結尾夫妻。
1.唱段分析
《復仇的火焰》出自第二幕第八場。夜女王遞給帕米娜一把短劍要求她刺死薩拉斯,折這讓帕米娜十分驚恐,對這一決定非常抗拒。夜女王由原來的溫情變成暴怒,用極其華麗的唱段發出如果帕米娜違抗命令就和她斷絕母女關系并發誓一定摧毀光明之神。
2.人物特征
夜女王這一神話人物具有雙重性。在歌劇的前半部分,夜女王展現出的是作為母親面對女兒被帶走的悲痛,她擔心以后不能陪伴在女兒的身邊,也擔心女兒被惡魔帶走。此時的她更像是一個受害者,代表著善良與母愛,但到了第二幕,夜女王的黑暗面開始顯露出來,內心充滿了報復的仇恨。《復仇的火焰》將劇情推向高潮,女兒的背叛和自己輝煌大勢的遠去,讓她狂怒。夜女王再次恐嚇帕米娜必須殺死王子。這首詠嘆調將夜女王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觀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3.演唱技巧
整首詠嘆調為D 小調AB 段式二段體,和弦變化多樣,強弱對比明顯,大小調互相交替,形成了歌曲極具張力,豐富而又緊張,扣人心弦的音樂效果。
A 段以d 小調為基本調性,在伴奏開始處以左手震音進入,隨著弱——突強——弱的緊湊對比下,右手裝飾音進入伴奏。盡管時長較短,僅有六小拍,但也足以凸顯此時夜皇后憤怒的情緒。進入歌唱部分,5~10 小節的減和弦搭配唱詞“死亡和絕望之火吞噬著我”,強弱不斷對比并輔與大量裝飾音,顫音,斷奏和同節奏和弦充分表現了夜皇后囂張跋扈的個性。在第10 小節后,右手三拍音節上行對比走下行轉入F大調,加入震音。斷奏的藝術處理造成了不安緊張的音響效果,充分表達了薩拉斯妥死在別人手中的恨意。
間奏部分的48-52 小節采用了F 大調,右手伴奏上下行的循環往復,讓整個曲子變得十分焦慮基礎,緊接著又再次運用震音引入同為F 大調的B 段出現。左手持續斷奏,右手持續強烈對比感的F 音演奏,配以歌詞“永遠斷絕”“永遠拋棄”“永遠破壞”再次強調了夜皇后的警告意味。緊接著,曲段大量運用震音伴奏以及減七和弦并不解決的手法,三連音、分解和弦、斷顫音型花腔緊逼而來,再次強調薩拉斯妥必須死在帕米娜手中。增減音程反復橫跳,大量不諧和音堆積沖擊,制造出了強烈不穩定感,并在第87 小節延長休止,形成令人屏住呼吸,空氣凝結的效果。
在歌曲的最后,調性再次轉回d 小調,93—97 小節利用節奏變化和減七和弦再次加強樂曲緊張情緒,強化語氣表達,再次強調夜后的復仇決心,及具戲劇效果。
歌劇中的詠嘆調段落多出現在劇情高潮部分的表達中,并因其具有的明顯節奏、音高起伏將人物形象詮釋得活靈活現。因此,想要唱好一首詠嘆調必須深入了解劇情特征,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創作背景,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加強氣息和技巧訓練,才能真正唱出人們心中的“夜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