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剛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第九號交響曲,德國著名音樂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重要作品。因為交響樂曲第四號交響樂章中又增添了一個很大的交響合唱,故1949 年后人將其重新命名時稱為“合唱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與《莊嚴彌撒》一起,被普遍認為已經是貝多芬晚期音樂作品中影響規模最大的兩首。
本文將充分結合貝多芬后期作品的整體音樂特征,進一步分析《第九交響曲》中所蘊含的音樂風格。這個時期的貝多芬被人們稱為“冥想時期”。如果說他中期的藝術靈感源于對革命的熱忱和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那么在晚期,則已經進一步深入了到獨自的精神內心世界,通過文本描述其內心的思想,剖析其內心的精神靈魂,將他寫出中期的思想體系和經驗提升到了哲學的層面。貝多芬晚期藝術風格之所以發生這樣一次巨大的變化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的生活條件。革命的風暴經過后,反動的神圣同盟迫害使得政治條件和環境變得更為險惡,貝多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黑暗力量的壓抑。同時,作曲家已經徹底耳聾,再加上他的失戀和家人的不幸,已經把他的真正現實生活引導到了滅頂的邊緣。但是,貝多芬的精神和內心卻始終充滿了燃燒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和火焰,使得他繼續為“期望,自由和人性”進行了新的探尋和努力追求。因此,壓抑、無奈的虛擬現實和貝多芬晚期日益強烈地感受得到的美好理想之間產生了異常的不協調,而他卻在現實生活中又很難找到一個支撐點,于是就更趨向抽象化的哲學思維,從其內心世界中的意識形態中出發去努力尋找并解決這些矛盾。
接下來就讓我們領略這神秘的《第九交響曲》吧。其主要作品大約被描寫于1819 至1824 年間,于1824 年5 月7 日在1956 年法國維也納劇場舉行了他的首場個人演出,即此后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現場吶喊聲和掌聲絡繹不絕。這部古典民族交響樂的作品構思寬泛,思想深刻,形象音樂內容豐富多樣,合唱團和其他樂器獨奏、重唱所集體組織和共同表演的這樣一部宏偉而又十分具有歷史哲學性和歌頌精神主義英雄的壯麗民族傳統文化贊美詩。令人驚奇的事情就是從這首作品的開始醞釀直至完成,并沒有任何冗長或者拖諉之感。該作品總共劃分四個樂章:
一樂章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斗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二樂章龐大詼諧的前奏曲式,貝多芬徹底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創作手法,作為一種緩慢板的古典音樂演奏傳統。這一整個樂章的旋律音色和節奏主題明朗而又令人振奮,充滿了積極向上和不斷前進的強大生命力,具有了那些精力充沛的奧地利古典民間流行舞曲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其中的人還是不時帶有不安的恐懼心理。三樂章如詩人歌聲般的柔板,不規則地使用改變其他奏鳴器時的曲式。兩個詩的主題,其中第一個的地球主題也就是全詩充滿了關于人們靜觀地球的沉思,具有很強的情感抒發性與詩意和思想哲學。四樂章在樂隊之歌的第一主題“歡樂頌”序曲啟動儀式開始之前,音樂家們都知道經歷了一段很長很短一段時間的痛苦器樂部分組成這個部分所需要經歷的痛苦和一種失落性的經驗,含有我們對前三個部分樂章的深刻記憶。整個樂章的藝術中心主要內容就是以民族合唱曲目為主的“歡樂頌”為根本基礎和重要主題,這顯然是一首巨型而又龐大的傳統民族化音樂變奏曲,它本身飽含著莊嚴的傳統民族化和傳統宗教化的色彩,氣勢輝煌的人聲與交響樂隊相互合作的重要藝術典范之作。
他的作品第四章,可能要歸功于整個作品的靈魂所在吧。該章節通常被劃分成兩個組成部分,即序曲和人聲。其中的人物聲樂部分表現出來的即是正如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但在樂曲的人聲部分被提升到舞臺上之前,音樂卻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器樂演奏,表現出情感的疼痛經過,當我們沉浸在三首樂章悲痛記憶中時,合唱部分即將講述的是堅韌剛毅與美好的向往,隨著音樂的遞進接著用木管獨奏的形式,徐徐地引出“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盞明亮的燈光照亮黑暗的角落,又好像明媚的陽光照暖人們心間一樣,如沐浴春風般的大地在整個歡樂頌主題逐步拉開了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國度與生活就在眼前!借此感受欣賞中我們獲得的就是一股無與倫比的激勵奮進動力和一股精神支撐。樂章的最后,這一場景的氣氛也被充分地表現出來,整部藝術佳作以一個光輝燦爛、撥云見日的背景下圓滿結束。
總的來說,這第九號交響曲更是賦予了在痛苦與絕望洶涌的巨大歷史風浪中奮勇圖強拼搏艱難痛苦掙扎的年輕一代人們一份無限的生命力量與無限希望。而這種特殊情況也始終都認為是一直充斥著貝多芬的音樂創作之中。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這真的正可謂他又是一位集合了現代古典主義音樂思想為藝術大成、打開浪漫主義音樂先河的開創現代主義古典音樂的著名作曲家,在藝術與作曲領域里面的“樂圣”,其音樂永遠給予我們奔向光明自由的動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