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音
(黑龍江東方學院,哈爾濱 150066)
融媒介業態環境是指當下的新聞傳播領域,不同媒介的傳播內容,因媒介融合而體現出的一種新形態的傳播特點,信息在傳播的編碼、解碼過程中,使用多種傳播符號,立體化、多元化、綜合化的進行傳播。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高校多使用網絡進行教學活動,和傳統教學活動有著相異之處,網絡教學軟件和網絡媒介本身的傳播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高校教學活動的傳播特點及傳播效果。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傳播,而傳播因手段不同、符號不同,有不同的傳播特點,會產生迥然相異的傳播效果。高校的教學活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系統性,因學科和專業的不同,教學形式也有很大的個性特點,這就需要網絡教學過程中,因課程性質、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等方面的不同,在進行網絡教學的時候使用不同的平臺、不同的傳播符號,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不同的教學平臺,從本質上說,即是不同的傳播媒介。
網絡媒介的最大優勢在于傳播符號眾多,擁有文字、聲音、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符號,每種傳播符號既可以自成一系也能夠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它們構成了網絡傳播最大的靈活性,也是網絡傳播最大的魅力所在。網絡教學活動,因其媒介特點,也具有了多符號傳播的特點。教師使用網絡平臺授課的時候,可以使用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視聽兼容、音畫具備的媒介進行信息傳遞。
在傳統的高校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也不同程度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使用多元立體的符號系統,對信息進行傳遞,力求生動、鮮明、簡潔、準確地傳遞信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網絡授課過程中,因網絡平臺不同,亦可完成多元傳播符號立體化傳遞的效果,教師可以使用視頻、圖片、圖表,同時輔以音頻、文字等進行知識的強調和強化。多符號立體傳播的教學效果,往往優于單一符號的傳播效果,對網課使用的平臺上多種功能有效的開發,能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總體而言,聲像系統優于單一符號,有聲語言優于文字語言,活動視頻、直播等傳輸方式,輔以板書、課件、教學短視頻等教學手段,能夠很好地綜合利用網絡的多元化傳播符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做到最有效地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
網絡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傳播符號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增加了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頻次。但是,互動的效果卻未必能及傳統課堂的效果。學生亦可使用多種傳播符號對教師的課程內容、授課方式進行反饋,且是實時反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常常是個別的,主動反饋最常見的傳播符號是有聲語言,其次是肢體語言,包括神態、表情等。這些反饋某種程度上需要打斷教師的正常教學進程,甚至需要教師主動中斷教學,來獲取學生的反饋效果。網絡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不中斷正常的教學活動,接收來自其他符號訊息的學生反饋,這種反饋可以是單向由學生傳導給教師的,也可以是多向由學生傳遞給學生同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調整教學速度、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當然,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有可能是真實反饋,也有可能因為網絡延遲、自律性差、學科差異等特點,形成不同的反饋結果和反饋效果。
目前,高校的網絡授課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實時傳播,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空間同一時間進行即時互動,另一種是錄播課程,教師前期完成課程教學內容的錄制,把教學材料、視頻發布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學習。即時傳播能夠最大程度模擬還原傳統課堂的狀態,也能夠最便捷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困難,并高效予以解決。不同的媒介平臺,可以實現不同的傳播效果,即時傳播的網課平臺,可以讓信息從教師發布到學生接收實現接近零時差,不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傳播效率,也可讓學生雖遠在千里,依然體會到課堂近在咫尺之感。同時,一個班級的學生因即時傳播,同時受到課程信息,對信息的接收會有共性和個性特點,也會有相似或者相異的反饋,這些訊息經即時傳輸平臺反饋給教師,既能輔助教師了解學生狀態,也能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雖不處一室,卻能產生情感互動、思想互動和信息互動,能夠調節課堂氣氛,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相比而言,提前錄制的教學視頻和教學內容,發布到學生端,學生利用不同的時間分別學習,則無法產生這種即時傳播的共時感、凝聚力。
網絡授課時教師使用大眾傳播媒介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不同于以往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沒有面對面傳播的親切感、親近感,卻又可以通過視頻傳輸等技術,實現面對面傳播。高技術的網絡傳播體系,需要高情感的課程傳播形態來融合,以化解電子技術給信息接收者帶來的情感疏離,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網絡授課過程中,更加注重課堂的互動性、課程的趣味性。首先,高校教學的專業性強、知識性強等特點,要求教師使用網絡授課平臺時根據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授課平臺,以確保能夠使用最全面的傳播符號,最大限度完整、有效地傳遞信息。其次,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更多地使用有聲語言、肢體語言來強化信息內容,增強情感傳導,通過媒介實現面對面傳播,通過表情、動作、有聲語言等傳播內容,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再次,課程內容需要根據網絡平臺進行調整,部分實訓性強的內容、需要分組實驗的內容和必須使用實驗器材的內容,在課程推進過程中需要進行增刪修改,甚至部分內容需要修訂,在線下教學中完成。最后,面對面傳播由教師到學生可以實現,但是由學生到教師,則難以全面廣泛地實現,除了某些一對一課程之外,網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面對面向學生傳遞訊息,全體學生則很難面對面向教師反饋訊息,這也要求網絡授課的高校教師,更細微地體察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狀態,使用多種符號來要求學生反饋學習效果。
媒介是傳播的手段,也是傳播的形態。網絡教學活動的基礎是媒介平臺的有效使用和網絡的暢通。在傳統的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身對教學活動的把握有很強的獨立性特點,教學進程中,某一教學環節或教學輔助設施出現問題,影響整個教學進程的情況不多見,甚至教師可以靈活自主地推進教學活動。但是網絡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網絡傳輸情況的良好與否,課程平臺的軟件能否正常運行,直接決定了教學活動是否能夠順利推進,網絡教學比之傳統教學,極易出現由于平臺故障、網絡故障,而不得不中止、暫停教學活動的情況。對技術的極大依賴是網絡教學傳播活動的重要特點,而平臺和網絡的正常運轉、順暢聯通,也成為課程成功的支柱和基石。
網絡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信息的傳播,其媒介特點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準備、內容、進行和效果。使用傳播學的理論,對網絡教學的傳播特點研究,就是對網絡教學活動的內容、傳播符號、傳播效果進行研究,從而推動網絡教學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