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娜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哈爾濱150025)
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就業形式多元化,新興行業激增,傳統行業受到沖擊,使得目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使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漸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對應屆畢業生開展了線下面試,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保證企業的人才需求,保證學生所學為所用,這些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要務。針對高校目前無法全面開學的現狀,除了將線下集中面授教學轉化為線上教學的網絡授課模式以外,還要有突破性的就業舉措,應改革以往輔導員督促就業的方式方法,另辟蹊徑。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模式還是局限于傳統化的指導模式,過于公式化、老舊化、模板化。為了適應新環境背景下以及目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和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必須要研究構建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模式。
步入大學校園,學生從青澀逐漸走向成熟,從學生角色逐漸向職場角色慢慢轉變,在這個不斷進步變化的過程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這類課程已經不單單是一門形式的課程,而是成為了和專業課一樣重要的一門就業必修課。幫助學生用自己的專業以及就業技巧找到與專業相匹配的崗位是高校必須探討和思考的問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是包分配和改變就業崗位,它有著一定的教育引導作用,對社會經濟發展、人員崗位匹配、與企業的溝通協調、為學生求職咨詢提供建議、向學生傳授求職技巧、解讀國家制定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明確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提高大學生求職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融合了思想性、教育性、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為一體的系統化工作,它是書本上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一次檢驗,最終結果也是考驗就業工作成效的一個標準。
這幾乎是每個畢業生都會有的一段心理困惑,學生們通過四年的努力學習,心懷美好地認為畢業以后會在社會當中找到一份自認為很不錯的崗位,自認為專業課水平已經足以支撐起自己在社會立足。然而,現實往往讓其備受打擊,心儀崗位要求過高自己達不到,一般崗位又覺得自己大材小用,價值不能體現,種種因素導致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出現了人職不匹配的現象。
“鐵飯碗”三個字一直備受家長及學生的青睞,待遇好、事情少、穩定是他們普遍對于“鐵飯碗”的理解。因此,學生在就業選擇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傳統思維的約束及影響,很多曾經想出去打拼的青年人開始求穩,報考國企、公務員、事業單位變成了首選。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們重新回歸家庭,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變得長了起來,面對生離死別,父母和子女對親人這個詞有了重新的定義。父母不希望孩子離家太遠,子女也舍不得日益衰老的父母,彼此對親情更加依賴,不想分開。而周邊城市的就業崗位有限,擇業又不合適,學生便產生了依賴心理,想依靠父母來幫助自己找工作,無法獨立。
大一至大四分階段利用網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有步驟的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第一階段:讓學生在大一逐步確立職業理想,高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課程。第二階段:在大二、大三時期要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開設創業基礎、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課程,并利用網絡平臺搭建優秀校友互動互助平臺,以點帶面的從社會實踐、專業知識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這三方面進行引導,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三階段:大四年級,側重利用網絡新媒體手段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就業信息。
以學生為網格中心點,學校、家長一起配合,發動所有人的力量指導就業。以學生為源頭,利用網絡平臺共享逐層為其就業進行分類指導。在思想方面有輔導員,在學業方面有學業導師,在就業方面有就業指導教師,在心理咨詢方面有心理教師,學生每一環節的動態均可以查看。要按照專業化、專家化、職業化的要求把教師們打造成“雙師型”人才,有針對性的指導更能吸引學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擇業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主流形式。高校要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建立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網格,指導學生投遞電子簡歷,掌握網上面試技巧,篩選適合且有目的性的就業信息,使學生和用人單位在第一時間能夠進行對接,并對學生所選擇的職位進行針對性指導。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對人員資金的浪費,進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