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書香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深入改革,“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也進入了其改革階段,怎樣改革并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培養(yǎng)相關人才的本科院校,提出相關解決辦法已迫在眉睫。
當今大部分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重點仍然放在其重點學科上,而對“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關注度較低,因此對于其教學所需設施建設也較為忽視。在進行實驗課時常常出現(xiàn)機器故障、設備缺少等問題,導致部分學生不能進行實驗操作,對相關設備的了解也僅限于書本。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課本講解為主,教師的教學內容不離書本,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也僅限教材,對于相關的拓展內容掌握得較少。同時,以往的“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更加關注基礎知識,而對實踐操作的教學重視度較低,在課程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專業(yè)理論課的次數(shù)明顯遠勝于操作實踐課,而高校的課程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內容和范圍,最后導致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差,只知理論而無實踐能力,人才知識水平發(fā)展失衡,難以培養(yǎng)全能應用型人才。
在高校課程的考試中,對于學生成績好壞的劃分大多以平常任務及作業(yè)完成情況和期末紙質考試成績?yōu)闇省=處熑粘2贾玫娜蝿沾蠖嘁员痴b理論知識為主,積極要求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實際操作的任務較少,而期末考試也大多要求的是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背誦,一般來說,這考的是學生的短期學習能力與記憶背誦能力,但這種短期快速記憶也會很快遺忘。在這種傳統(tǒng)的考核標準下,學生的學習范圍被大大約束,思維也難以得到發(fā)散,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1]。
“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對于實踐的要求也較高,學生在不真正接觸設備的情況下記憶知識點是有很大難度的,同時也容易導致記憶的混亂與缺失。在高校中由于理論與實踐的分離,造成了幾周才有一節(jié)實驗課,而理論課所學的內容早已與實踐課所接觸的內容不匹配,學生的許多疑問不能得到解答,在這樣課程數(shù)差距極大的情況下,想要學好該課程是具有較大難度的。
作為實驗基礎的設備是高校建設“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時不能忽視的,只有打牢基礎才能讓學生在進行實驗課時都能分配到一臺設備進行操作,而不是多人擠占一部設備甚至是缺少設備。設備數(shù)量要與學生數(shù)相匹配,同時也要注重質量,品質較差的設備不僅不能達到原先的效果,也許還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懷疑。想要對“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進行改革,最首要的是完善其所需要的操作設備[2]。
第一,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大多以教師為教學的中心,學生主要靠教師的講解來了解知識,對教師的依賴程度較深,學習缺乏主動性,特別是對于“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來說,其本身就較為枯燥乏味,容易因為長時間的講解而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的感覺。學生缺乏積極性,在遇到難點時也會想要跳過,對單片機、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的掌握度也會因此大大降低。
第二,創(chuàng)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團隊學習總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果,創(chuàng)立學習小組來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學習,能夠讓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可以從別人身上學習到自己所缺少的東西,在思考問題時也不是拘泥于自身,而是可以將小組內的意見與看法收集起來。每個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來自于不同角度和方向,綜合來看就可以得出平常自己難以看出的事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地發(fā)散。在進行實踐操作時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錯誤并進行修正,讓學習富有樂趣與活力,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學生[3]。
第三,打造先預習后學習的模式。優(yōu)先進行預習對于學習新知識有很大的好處,本課程難點多,知識量大,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涵蓋范圍較廣,因此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知識點混亂不清、內容含義理解不全的問題,使用預習-學習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并進行理解,將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圈點出來,在上課過程中重點聽講這一部分的內容,這一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將課堂短短的40 min時間充分利用,還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一,擴大考核范圍。目前,“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考核主要以紙質考試的形式進行。由于是紙質考試,因此能夠考的知識也僅僅是課本中的內容,而該課程的理論內容較多,所以關于擴展的知識少之又少,這就要求在考核時對部分不重要的、不常用到的原理知識考題進行壓縮,留出部分空間來設立一些開放性的考題。這些考題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運用知識,體現(xiàn)思維的開放性與創(chuàng)造力。此外,進行實踐操作考試也是有效的辦法,考核標準的設立能夠讓學生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4]。
第二,因人而異,注重創(chuàng)新。對于極具個人特色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常常有自己的想法與特點,但是在考核時往往會因統(tǒng)一的標準而得分極低。這就需要在設立考核標準時對該類情況進行說明,因人而異,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而不是一味地反駁與批評,要從學生的不足中發(fā)現(xiàn)其特點并進行鼓勵。
第一,突出課本內容重點。目前通用的“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材都較為老舊,本科高校想要促進人才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是將課本中已經(jīng)不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東西摒棄,并加入現(xiàn)代科學興起的技術。在課本中加入一些社會實踐的實例,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內容,對課本的重點也能更好地把握。
第二,增設實踐課程。實踐課程少是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增設實踐課程可以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讓原理掌握與實際操作同步進行,在實踐中加深印象。學生對于實踐課的興趣總是大于理論課,增設實踐課程也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從而讓該課程更好地被接受。通過實踐也能讓學生對機器設備的應用更加熟練,在進入企業(yè)時能較好地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