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梅,姜 穎
(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 150025)
經教育部批準,2005年開始,一些高校陸續開始設置國際商務專業,但很多學校的國際商務專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向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導致培養出來的國際商務人才與國際貿易人才的差異性較小,很多國際商務專業的畢業生從事國際貿易相關工作,而國際商務人才供給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很難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商務人才。
國際商務人才需要具備一定學科的綜合、交叉優勢和素質。而新區內高校國際商務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內容滯后于哈爾濱市新區發展現狀,如針對哈爾濱新區以及黑龍江省自貿區發展開設的專業課程幾乎空白,沒有針對與俄羅斯經貿合作的特點,開設相應的課程,不能夠動態跟蹤企業的實際需求,并適時更新面向新區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不足。
在國際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面向企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對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對于高校而言,通過開展課內實訓和獨立設置實訓課程、建立實驗室、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總體上實踐教學的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實訓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工作和實踐的經驗,對企業的業務了解不多。另外,高校和企業之間沒有實現深度合作,企業人員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課程的開設和講授、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方面的作用不強,高校和企業的合作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高校很難建立起基于企業崗位需求的教學計劃。
全面對俄合作是哈爾濱新區發展的目標和特色,因此需要培養一批精通俄語、熟悉俄羅斯文化、知曉俄羅斯法律規范和貿易慣例的復合型人才。隨著哈爾濱新區內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哈爾濱新區的對俄全面合作將不斷展開,科創、金融、商貿會展、特色國際文旅及新興產業是新區發展的主要領域。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對國際商務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不同,面向哈爾濱新區建設的具有特色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缺失。
雙師型人才的嚴重缺乏體現在:一方面,由于教育部批準設立國際商務專業的時間較晚,國際商務專業的授課教師大多是非國際商務專業科班出身,對國際商務理論知識的系統把握不足。另一方面,授課教師缺乏實踐的操作經驗,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不足。
培養目標的確立要堅持企業的需求導向,對哈爾濱新區內的企業和崗位進行調研,關注企業的動態變化,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論證工作,培養面向哈爾濱新區企業建設,掌握國際商務專業知識,熟悉國際法律和慣例,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談判能力,能在跨國公司、外向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從事國際商務實務工作,特別是能針對俄羅斯企業開展國際商務活動的應用型人才。
在課程的設置上,要考慮課程與哈爾濱新區內的崗位對接,開發企業任務驅動的課程體系,探索緊貼哈爾濱新區建設的國際商務課程體系。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構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素質拓展與能力教育平臺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平臺注重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財商素養、創商素養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專業教育平臺下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程。專業課主要設置商務管理類課程。專業方向課的設置可以依據新區的規劃選定開設方向,在選修課中設置商務俄語、俄羅斯文化等課程,國際商務前沿專題、世界經濟等國際關系課程以及哈爾濱新區、黑龍江自貿區發展等專題課程。素質拓展與能力教育平臺可增設哈爾濱新區企業模擬實訓等選修實訓課程。
新區內應成立由新區管委會牽頭引導,高校與企業經濟參與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管委會要積極落實新區內的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為新區內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新區內高校可廣泛聯合區內企業和區內其他高校的研究人員,進行哈爾濱新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積極探索哈爾濱新區建設和發展的路徑,為新區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和新區內相關企業可進行雙元辦學,雙方共同制定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聘請新區企業專家擔任高校的實踐和創業導師,將企業帶進校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要結合俄羅斯市場的特點,突出對俄合作的培養特色。高校可以考慮在國際商務專業中有針對性地招收俄語生,也可以在國際商務專業開設俄語課程作為第二外語,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俄語交流與溝通能力。有條件的高校可通過開展與俄羅斯高校之間的“校校合作”,聯合培養對俄國際商務人才。
打造校企共建的教師團隊,一方面,校內的專任教師可以“到企業中去”,通過頂崗實習、短期實踐等形式了解企業,熟悉崗位任務,提升對學生的實踐指導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外聘教師可以“從企業中來”,通過聘請企業的管理人員到學校授課、培訓、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等工作,實現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互補,使人才培養緊貼新區企業發展的需要。
哈爾濱新區發展道路還很漫長,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為新區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助推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