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鶴 蘭州交通大學
隨著世界化的發展,中國人在全世界隨處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傳到了全世界。其中,中國在日本約有10 萬留學生,在全世界留學生中排名第一,而同時,日本在華留學生也在2017 年就超過5000 人,更有許多留學生留在中國工作。因此,采用合適的交際策略尤為重要。一般來說,語用文化(Pragmatic culture)是交際雙方在交際中為了一定的目的,以某種形式遵守文化規則和文化規約的活動,是由其他國家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決定的。同時,這需要特定的條件,如人物、背景、人物或相關的事物、時間、處所、社會環境及溝通手段(包括表現、姿勢、身姿等非語言因素)等,根據以上因素,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相應的策略以適應不同的交際對象、交際目的。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對禮貌問題的重視不分階層,這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現如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七千多種語言,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也有十種,不同國家、民族都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而語言的這種民族性就導致了語用文化的差異。本文將主要介紹語用文化中的問候與道別。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語言陳述他們的觀點和主張。對話中聽者可以使用特定的語音、詞匯、語法來理解對方通過對方的語言表達意見的真偽性和重要性。同時語言是一面鏡子,一面代表著交際雙方所傳遞的信息,另一面代表說話者母語者的文化,因此,選用正確的語用文化在交際中顯得尤為重要。
問候又可以說是見面時所用的語言語,常常是短小簡單的句子,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常用于口頭表達。自古我國對禮儀就非常重視,《三字經》中就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還有我們熟知的一個詞“請安”,它經常出現在古裝電視劇中,也是問候的一種方式。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禮也被稱為“長揖”,還有叩、拜等較為正式的禮儀,往往這些都是表示尊敬,運用正確的問候方式在古代中國人的交際中就尤為重要。現代生活中,與陌生人談話的開頭一般都是“你好”,與熟人的招呼語多用“嗨”,也可根據不同的人物、背景選擇一些不同的寒暄話語表示親近,從而拉近與說話人之間的距離。例如早上在路上遇到朋友我們會問“吃了嗎?睡得好嗎?”有時還會進一步問“早上吃的什么啊?早上都干嘛了?”這并不是打算刨根問底,只表示日常關心的話語,也是中國語用文化中禮貌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道別其實也是打招呼的一種,只不過用于分別時,需要特定的語境。常用的有“再見、拜拜”,有時也會用“慢走、路上小心”,如果是離別多用于祝福,如“一路平安、一路順風”等,在古時,人們常用詩句來寄托離別之情,“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古人深沉、內斂的道別。
在日本文化中的問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禮節。但鞠躬也有很多學問,如:鞠躬的深度、時長、次數等都有很大的學問。日本社會中地位低下的人要先鞠躬,而且鞠得越深、越長,尊重、感謝、真摯、尊重、謙虛、悔改的程度就越強。日本人生活中使用的鞠躬(大約15 度,兩側的雙手放下)一般用于比較隨便的場合。在社交活動中鞠躬(大約30 度),手貼膝蓋,腿經常彎曲。日本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別方式同樣是さようなら(再見),是日常生活用語,還有一些常用的道別方式如:「では、また」和「また明日」都是“回頭見”的意思。除此之外「また明日」還有“明天見”的意思。用于寒暄的道別多用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お疲れ様”多是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道別,如果是地位高的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道別多用“ご苦労様”(辛苦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強烈的等級觀念和嚴森的尊卑制度。
時代的變遷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經濟下的文明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而體現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的交際文明更大程度表現在尊重對方民族的語用文化,因此,無論是商業往來、教育對接、抑或是兩國之間的政治對話都要以尊重對方語用文化為基礎,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以及對話者不同的交際目的、交際對象來選擇不同的語言方式。本文從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文化方面進行論述并進行中日兩國的語用文化中禮貌問題的比較,突出不同點也就是在兩國人民今后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減少中日兩國人民在交際的隔閡與摩擦,促進中日友好與兩國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