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辰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職業倦怠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Frudburg提出,指的是助人行業的工作者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和工作強度過大而產生的疲憊狀態。助人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面對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必要的服務,警察、醫生、新聞編輯、教師等都屬于助人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教師要面對來自家長和學生的雙重壓力,教學工作本身具有較大的重復性,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教師在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不能應對工作中的壓力,就會產生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三個維度的模型有情緒衰竭、去人性化、低個人成就感[1]。情緒衰竭是衡量倦怠個體壓力的維度[2]。教師要面對學生不斷地進行情緒輸出,例如,面對違紀學生,教師要嚴厲的批評,這時教師要產生憤怒的情緒。當學生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時,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教師就要產生耐心、溫柔的情緒。教師的工作性質就是面對不同情況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情緒去面對,很容易造成教師的情緒衰竭。
去人性化指某個體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去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是衡量倦怠人際關系的維度[3]。教師去人性化的表現就是不關心學生的成績和個人發展,對學生缺少耐心和愛心,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低個人成就感是衡量倦怠自我評價的維度,是指個體在評價自己工作中的表現時,會產生否定的評價。當教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也會感覺無助、自尊心下降[4]。教師的低個人成就感主要表現為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對學生逐漸失去耐心,不能很好的管理學生。
教師的工作質量對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5]明確指出,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是我國提高全國中小學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了保障中小學的教學質量,教師和學校都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緩解和避免職業倦怠的發生。
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中出現了一種不同于科學管理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將企業視為一個大家庭,員工作為“家庭成員”,使員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情感上的激勵,大幅度地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個性、崇尚人的價值,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力,在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同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更好的完成企業的發展目標[6]。人性化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模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正確的認識人性[7]。學校在實行人性化管理、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之前,要對教師有充分的了解:首先教師是一個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群體,有自己的價值、地位和追求;同時,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還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有比較好的自我約束能力,教師也存在著規劃自身職業發展的需求。
學校管理者要找出教師職業倦怠中出現的情緒衰竭、低個人成就感和去人性化的原因,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采取緩解職業倦怠的措施。
2.2.1 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在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能夠利用技能解決困難的自信程度,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結果期待是指當個體預測到某一行為會產生特定的結果時,這個行為可能會被選擇并執行,是對結果的判斷。效能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某個行為的判斷,強調的是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倦怠中的情感衰竭程度、個人成就感呈顯著的正相關[7]。學校管理者可以從自我效能理論出發,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教師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減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2.2.2 指導教師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人生進行持續和系統的計劃過程[8]。一份完整的職業規劃,會使教師了解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從深層次進行自我激勵,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工作計劃和培訓計劃。當教師在工作中出現倦怠感,會因為較高的結果期待而激勵自己,努力克服職業倦怠。學校要幫助教師分析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因素,引導教師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并鼓勵教師采取積極的行動,提高教師對工作的結果期待,激勵教師克服工作中的倦怠情緒,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實現個人目標。
2.2.3 引導教師進行合理歸因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會遇到解決不好的問題,如果教師在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時存在錯誤的歸因,就會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錯誤評價,會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從而出現職業倦怠。正確引導教師合理歸因,對教師進行歸因訓練,幫助教師提高效能期待。當教師將個人的失敗原因歸結為個人努力程度時,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情感,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使他們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2.2.4 根據人性化管理理論,提高教師的人際關系
教學工作經常會以教研組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之間形成的良好人際關系,可以增強教師組織成員之間的合作,增加組織的親和力激發工作積極性。教師個體處于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中,會產生歸屬感和對集體文化的認同感,這樣,在工作中產生的職業倦怠也會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緩解。
有效的溝通和信息共享是增進人際關系的良方,如果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之間不能及時的進行信息交流、溝通,就會使教師缺少歸屬感,導致教師工作熱情下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也會降低。學校管理者應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使教師及時有效的掌握學校的重要信息。
2.2.5 通過文化創建,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
通過規范人們的道德意識來緩解心理焦慮作用??梢越柚恍┓e極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來緩解人們的焦慮情緒,使教師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進而緩解他們焦慮的情緒。
學校管理者可以通過團隊建設來增強學校的文化特點,營造文化氛圍,如舉辦一些集體活動、生日禮物、免費體檢等,增加教師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學校文化要融合一些教師的理想、信念,多宣揚贊美優秀教師的品德,使教師們擁有更強烈的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