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穎,孫百鳴,楊兆輝,任程坤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1)
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問題仍然存在,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進行有機銜接,不斷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研究制定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督查指導高職院校做好產教融合工作,要對指標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整改,推動產教融合工作提質增效。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目前實現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要,這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就業率、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美國經驗。1990年,美國頒布了《帕金斯職業教育法》,強調職業教育要和工業部門相對接,要求各州制訂評估績效指標。德國經驗。德國于1969年頒布的《聯邦教育法》奠定了“雙元制”職業教育保障體系的法律基礎,提高了德國職業教育評價的有效性。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培養ICT人才過程中采取了“課證共生共長”的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典范。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與京東集團共建通航類專業無人區,雙方共建無人機實訓基地,共育無人機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形成了“引產入教、以產促教、以教引產、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與施耐德電氣展開雙向互動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并根據企業的素質、知識、技能等要求開發出專業核心課,形成了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雙師團隊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制(修)訂相關配套政策,并在后勤保障與服務等方面制訂具體的保障措施,校企雙方共同完善專業建設機構在領導層面、政策層面、制度層面、經費層面、激勵制度層面的保障。
A,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做好教學團隊建設,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和師資培訓制度,實行定量考核、動態管理、全程管理,引入競爭機制,加大對專兼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專業改革與建設力度,分別培養和聘任專業帶頭人1~2名,培養專兼職骨干教師若干名。B,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培養。教學團隊建設在結構上要注重專兼結合,專業教師雙師素質比例要達到100%,企業行業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要達到50%。要鼓勵教師主動到企業實踐,每學年的實踐時間不少于40 d。C,青年教師培養。以老帶新,通過傳幫帶的言傳身教來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確保青年教師每年至少有2個月的時間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使其熟悉本專業崗位及崗位群對生產技術、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D,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從行業企業聘任若干名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學時比例要達到50%。同時,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既要負責校內教學任務和學生頂崗實習任務,還要與專任教師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定期進行專業論證,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進行專業建設、編寫校內外實訓教材、開展教科研活動等內容。
與專業發展相匹配,新建升級改造校內實訓室,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不少于1萬元,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校均不少于500萬元。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和生產性實訓基地,深化產學融合,建立數量充足、專業對口、運行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滿足學生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及就業等方面的需求。校企應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相應的政策及人文關懷。
構建“雙導師、雙課堂、雙創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為引領,增進學生對專業工作崗位及相關企業文化和環境的認識,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校企應共建“校中廠”,把握行業最新動態,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雙師素質,指導學生認知企業,開展業務實戰,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校企應合作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指標體系,并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實現課程內容與企業行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崗位群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雙證制職業教育。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可引入行業企業技術及服務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構建基于工作過程任務導向的課程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保證職業成長規律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適應。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應創立教學情境,將素養、知識、技能有機融合,充分體現出“教、學、做、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專業應設立不少于6~8門的專業核心課。“校、企、社”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建設。基于學習情境中的各項學習任務,課程考核會包括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占50%;社會考核主要要求學生考取與專業相關的資格證書,占10%;參加相關大賽占10%;理論部分占30%。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每年應申報完成的院級科研和教學改革課題、市級科研項目、省級以上科研立項課題及綜合教改項目。明確各專業課程標準(含實訓標準),做好課程設計、課件制作、實訓指導書和任務書的設計及開發工作。優化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做好網絡課程建設,并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與工學結合相關的實訓課程、校本教材、實訓指導書,提高教材質量。
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不低于95%,專業對口率平均不低于95%。全面了解畢業生入職企業的知名度、薪資、福利待遇及升遷等情況。
開展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是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應依據自身專業特點和教學資源積極主動地開展社會培訓與服務工作,并開展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等項目。
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廣開渠道,爭取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可采取引進國際標準和證書、互換教學資源、學分互認等國際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