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春,黎夢瓊
(云南保山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校政合作是指高校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與各級政府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等方面開展的協作聯動。學校根據和政府確定的具體人才發展計劃的要求,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不定期的專業實習和實踐教學。學校與政府共同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使學生很快適應新環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搭建學校與政府合作共贏平臺,加強學校和政府信息互通,構建校政協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保山學院與政府的合作沒有完整的實習和培訓合作機制,導致學生實習崗位存在不確定性,缺乏連續性,學生的實習效果也受到影響。保山學院目前的校政合作缺乏協調、監督和服務部門,已經實現的校政合作中,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機制。
首先,保山學院實踐教學理念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特別是對校政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開發不足,數量較少且合作深度不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看到學校與政府合作的雙贏效果,沒有充分認識到校政協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3.1 政府層面
首先,學生的理論基礎較強,而實踐能力差,缺乏處理相關工作的經驗與能力;其次,政府對人才實踐能力的需求遠遠大于對理論能力的需求。在實踐期滿后,學生將返回學校,導致政府對學生的期望不高,不會花太多時間教學生更多的工作技能;最后,地方政府沒有真正把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做到實處,阻礙了校政合作的發展。
2.3.2 學生層面
首先,大多數學生到政府機構實習只停留在基礎工作的經驗積累;其次,由于學校安排的實踐時間有限,學生在政府機構的工作時間較短,單位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或不愿意安排學生處理具體的行政問題,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學生實踐評估僅靠報告和單一的考核方式,缺乏實際效果展現,導致一些學生在實踐期間胡編亂造實踐內容來完成學校交給的任務。
3.1.1 建立完善的實習實訓合作機制
高校與政府部門必須確立行之有效的實習實訓合作機制,在合作機制保障方面,政府應該完善現有法律制度,保證學校與政府的合作,監督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責任,同時建立補償機制,激發政府的參與熱情,使學校和政府良性互動,提高學校政府合作的效率和活力。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與保山市民政局、昌寧縣田園鎮政府、保山市漢莊鎮政府等十余個政府機關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實習實訓,通過幾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基地支撐、模塊主導、雙師聯動”的實習實訓合作機制,以專業理念為基礎,扎根于基層,服務社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1.2 構建科學評價體系
構建學校、學生、政府部門“三位一體”的績效評價分析體系,既利于培養優秀的學生,也增強了政府的體驗感。在學校方面,一是增加實習實訓基地管理績效、基地的影響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教師實踐指導情況、校政合作績效等評價;二是增加學生實習實訓環境狀況、學生預期結果與實習效果對比度、崗位與專業符合度、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學生的自我評價;三是政府部門評價方面,增加學生遵守政府部門規章制度、人才培養使用社會效益、出勤率、工作滿意度等。
3.2.1 擴充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數量
校政合作實踐教學基地數控量不足,嚴重影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校應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建立密切合作關系,獲取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進一步擴充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的數量,與地方政府建成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合作辦學模式。
3.2.2 校政雙方加強交流,保證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首先,政府要為學校的咨詢和培訓服務,積極推動學校與政府的合作;學生要了解政府的具體工作內容,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并根據政府部門、自身條件和目標的需要培養人才。其次,學校設有政府發展需要的科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并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共享資源;政府主動幫助學校解決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困難,積極向學校投資,實現校政合作效益最大化。最后,完善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因材施教,做到學生實訓崗位的多元化,適當延長學生專業提升訓練和綜合訓練時間。
3.3.1 加強雙師聯動
兩類不同崗位的教師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即學校的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和政府機構中的崗位督導與協調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政府機構的管理,并具備適當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形成“雙師聯動”效應。
3.3.2 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理論課程可根據政府(社會)的需要來決定。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與實踐教學相統一,學生要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同時,重視專業課程和在職強化課程,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實踐環節。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其次,充分利用政府的人力資源,學校要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邀請政府工作人員到校開展專題講座,與學生分享經驗與方法,使學生對政府工作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最后,在畢業實習實踐設置上,借鑒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實踐教學活動,在原有的課堂實踐教學、課外專業見習、校外政務見習和畢業實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實踐教學體系建構、基地建設、活動管理、活動考核與評價、服務地方社會等方面做出有益嘗試。
學校可以尋找可借鑒的本土經驗與方法,依托邊疆基層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充分發揮保山學院的師資優勢,緊緊圍繞基層黨建、基層治理和社會工作,與保山市各級政府、街道、鄉(鎮)社區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展校政科研合作。
在注重共性問題的基礎上,關注獨特性的需求,并將基層黨建、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與理論緊密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突破,為保山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