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書琪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廣州 510800)
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把就業優先擺在宏觀的政策層面上,重點是“必須要將就業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2020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刷新了近10年畢業生人數的記錄,意味著就業創業工作形勢嚴峻[1]。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部分高校畢業生對找工作并不著急,“慢就業”現象由此產生。這是基于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社會背景下衍生的一種新型就業現象。“慢就業”是指部分的畢業生畢業后既不打算立即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選擇以暫時游學、兼職或創業考察等方式來慢慢探索人生之路的現象[2]。“慢就業”的出現也折射出當今的大學生面對社會是充滿恐懼和慌亂的,應分析此現象的具體形成原因,思考正確的解決措施。
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動因各不相同,部分被動的“慢就業”畢業生,主要是學生個人因膽怯不敢步入職場和社會,而自身家庭有使其可以在家待業的物質條件;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困難和挫折,導致自身對實際工作和心理預期造成落差,從而不就業或等待時機,最后錯失就業最佳良機。另外一些畢業生是由自身主觀原因選擇“慢就業”,一部分是打算學習深造以提高自己專業能力,為以后找一份理想職業打下更堅實基礎;有些是自身具有創業的意愿,主動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創業摸索中,為以后開創事業多方面準備;還有的是想從事公益活動類工作或新興的自由職業。
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帶來兩面性的影響。有利方面是有助于畢業生立足眼前、著眼未來,還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借此時間可大膽地去做較有興趣的事,考慮適合做和最想做的,以此來豐富自我的人生體驗并更好地充實自我。當今社會,想找份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尋令自我滿意的工作。這需要社會理性地去看待和尊重那些內心有理想的大學生。這時候的“慢”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利于緩解目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不利方面是會讓自身錯過好的機會,把社會資源浪費了。如果選擇“慢就業”,就是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甘愿失去有利于這個特定身份的相關有利就業政策。
“互聯網+”經濟化、共享經濟等新事物催生全新的社會形態。信息化時代給大學生帶來不同觀念沖擊,部分學生受到西方畢業生“間隔年”做法影響,畢業后不著急工作,只做想做的事情;“互聯網+”時代,催生了像微商、代購、直播帶貨等新職業。另一個影響畢業生推遲就業的因素在于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由于傳統觀念束縛,進入體制內工作成為首要就業選擇,以致于一心備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等,屢敗屢戰,無形中成為“慢就業”中一員。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職業規劃教育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各高校大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就業指導課。但課程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系統性、單一的授課形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多以集體教學或是開專題講座。此外,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大多缺乏專業知識,學生尋求幫助時得不到專業的解答。畢業生在求職階段身心壓力會空前的大,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而高校在這一方面的關注度和著力點并不多,重視不夠,學生心理壓力得不到排解,易造成不良事件發生,易造成學生逃避就業。
很多家庭可以為子女大學畢業后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基礎,為大學生“慢就業”提供了可能性。學生很注重自身個性發展和選擇,所以要是有畢業旅行或待業或繼續深造機會出現時,自己就會做任性的決定[3]。同時,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對慢就業也有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家庭教育大都是家長過于保護孩子,以致于很多學生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必須嚴格按照父母的要求,當遇到就業問題時,對于那些家庭條件好、父母要求其孩子應該從事什么職業時便會成為“慢就業”中一員。
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是個人角色轉變、深入了解自己的過程,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更好地認識自我,反而迷失了自我,主要是沒有認識到自身社會角色需要發生轉變的事實。此外,部分畢業生對自己所在大學和學的專業缺乏全面的認識,還有部分大學生太過缺乏自信,以學習、考研、考察為借口,沉溺于學生身份,不愿真正投入到就業過程當中去,部分大學生過于自我高估,對就業形勢認識不夠,在就業過程中持觀望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未根據當前就業形勢變化來改變就業意向,也因此成為慢就業中一員。
難就業、“互聯網+”和傳統就業觀等因素都與“慢就業”現象密切相關。國家政府部門要健全、優化現有的就業保障機制,以緩解“慢就業”群體的進一步增加。保持擴大內需以穩就業,緩解難就業問題。同時,政府要注重對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對于國外的西方思潮,應秉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原則,要鼓勵畢業生創新創業,加大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在全社會積極營造積極健康的就業創業環境。
高校要加大對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的完善,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養。課程要注重激發大學生自主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合理地規劃個人的未來和職業發展。高校要努力打造符合大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使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理論實踐緊密結合,積極調動大學生主動性。應積極開展與職業相關的學習活動和校園活動。要進一步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加強就業心理幫扶機構的配套設施,以幫助畢業生解決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提升畢業生的身心承受調節能力。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職業選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在面臨畢業季不知如何抉擇時,家長應轉變就業觀念,應主動了解國家發展和社會就業形勢,幫助孩子轉變擇業觀念,而不是毫無條件支持子女無目的地放慢就業步伐。家長應主動了解國家相關就業政策,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工作實踐,鼓勵孩子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家長應主動保持和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其處理就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緩解就業心理問題,鼓勵孩子要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就業壓力。
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要認真學好本專業知識,努力學習專業技能。要主動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了解自身情況,進行準確評估,明確求職方向和目標,充分利用校企資源,多嘗試、多實踐、多歷練,積累相關工作經驗,提升自我就業能力。要提高各方面素質,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各種社會實踐中發掘個人興趣,有所側重地鍛煉實際的工作能力,使個人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