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春,李申利
(1.雙遼市林業和草原局,吉林 雙遼 136400; 2.雙遼市國有林總場,吉林 雙遼 136400)
為了驅動林業栽培成效的不斷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首要任務是展開合適的幼苗選擇。通常情況下,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包括土壤因素以及氣候因素,在展開實際科考后再進行選擇。直接移植樹木時,需要合理修剪樹木根系,將根系長度控制在30~40 cm,保證扎根質量[1]。
林木發育是否健康、良好,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質量。樹木在生長過程中依托于土壤中養分的吸收,如果養分不足自然無法生長。在幼苗栽培后,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檢查土壤的養分含量,通過施肥的方式,加強土壤的耐用性。要利用科學化的手段展開操作,有效提升苗圃地的作用,提升樹木的抵抗力,為后續生長提供堅實基礎。
在確定幼苗和土壤情況后,選擇適宜的種植技術和方式是關鍵環節。需要結合樹根的長度做好深度空間的預留,確保幼苗不會直接傾倒。需要注意的是,在種植過程中嚴禁土壤出現過松或者過緊的情況,保證土壤具備良好的透水透氣性。針對不同的樹木種植,其種植深度也存在明顯的區分,種植過深或過淺都無法獲得良好的種植效果。目前,最為常用的控制種植深度的方法為開設溝槽。通常,種植深度控制在0.5 m左右為宜。在種植的同步階段,工作人員即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施肥作業。在施肥和種植作業完成后,將多余的土料回填,并進行壓實處理,確保樹木的根部與土壤有效連接。在距離地面15 cm左右的位置,需要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保證樹木存活率。不同樹木的生長條件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此要依據樹木的生長特性和生長規律,預先修剪一定的枝葉和根部,去掉新長的枝葉。種植完成后則需要聚焦天氣情況,結合降水量做好樹木的水分補充工作,大多選擇春季種植樹木,因其水分充足,適宜生長發育。伴隨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樹木種植后會在根部噴灑一定的生根液,其目的是幫助樹木盡快適應土壤周邊的環境,幫助樹木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以免發生病蟲害侵襲樹木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北方或氣溫較低的區域,需要在樹木主干部分涂白,以免樹木出現凍傷等情況,從而保證樹木的成活率[2]。
樹木的栽培季節通常是春季,冬季溫度較低不利于樹木的成活,而夏季則會出現少雨的情況,也會不同程度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因此春季是最為適宜的栽培季節。但是,經過少雨的冬季,春季土壤比較干燥,樹木栽培后要及時澆水。澆水多采取坑穴灌溉,能更好地保證其透水性,使樹木的根部更好地生長。樹木栽植時根部培土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根部與土壤結合良好才能使樹木更好地生長。土壤空穴回填時,每15 cm左右進行一次夯實,且周圍覆蓋的土壤要比坑穴高出5.1 cm。
為了確保樹木健康生長,需要工作人員定期做好修剪工作,使樹木的養分集中在主干上。如果樹木的某一個部分生長得較好,則需要對其進行重點保護,減掉多于會搶奪養分的枝干。在修剪樹木的過程中要預先做好觀察,在確定其未來生長發育的空間和方向的前提條件下修剪。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樹木在修剪的時機上存在明顯差異,修剪工作也要“因樹而異”,確保修剪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在修剪過程,要堅持“去病保根”原則,定期對枝丫進行修剪,同時也要及時處理患病葉枝,要合理對萌發的樹葉和樹梢進行修剪,一般可以控制在整體的1/4,這樣利于根系快速生長,從而保證林業生產質量。
樹木尤其是較為高大的樹木在生長過程中,一旦遭遇大風天氣,容易出現如折斷等現象。特別是在冬季北方區域,這一問題非常突出,還易導致樹木凍傷。因此,樹干纏繞是重要的保護工程,不僅為樹木提供了更高的抵御外部環境風險的能力,還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選擇透氣性好、抗風化的材料進行樹干纏繞,草繩、麻布是最為常見的材料之一[3]。
與農作物種植類似,苗木與其他雜草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為了從根本上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定期展開施肥、除草工作。可定期在樹木周邊噴灑一定量的除草劑,避免雜草的生成。同時,根據樹木的生長發育情況,補充一定的有機肥料,常見的有氮肥、磷肥、鉀肥等,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肥料進行補充作業[4]。通常對于生長的林木來說,應將氮肥、磷肥、鉀肥施肥比例控制在3∶2∶1,為了達到有效合理的施肥效果,要根據樹林構建的方案,進行相應的規劃,一般來說,溝槽的深度在40 cm左右,體積控制在50 m3左右,在種植方式上會選擇單株進行種植,并將每行的距離控制在3 m×6 m~3 m×8 m,這樣才能使樹種有足夠的空間和養分。在施肥方面,應將底肥作為基礎,保證其數量充足,這樣才能改變土壤的結構。想要避免土壤中出現蟲害現象,可以將農藥噴射在土壤上層,以有效達到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還應控制好施肥時間,一般在每年的春、夏季節各施肥一次即可。
樹木栽培后的病蟲害預防與治理工作必不可少,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同時要了解當地的生長情況以及土壤氣候等因素,預先了解樹木可能的潛在病蟲害,并做好殺蟲劑等噴灑工作,確保病蟲害的治理作業更有成效。除了常用的化學治理方法以外,還需要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不同的方法,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具體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如下:
第一,要有效調整種植結構,保證種植過程的合理性,以此才能提高林木抗病能力。種植過程要重視品種的優化,要通過選擇較強抗病蟲害的品種,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此外,砍伐過程要重視因地制宜,通過結合種植區域的氣候因素,合理進行采伐工作。第二,病蟲害防治過程應該大力應用新技術,從根源上規避病蟲害生成。例如,炮彈滅蟲技術的應用過程,主要以爆炸型林用滅蟲藥包為主,其單個重量為1.5 kg,應用的藥物為BT生物藥粉,該藥物適用性廣泛,可以殺掉大量林業蟲害。作為一種高效的殺蟲藥,可以有效防治木尺蠼、櫟木尺蠼及櫟粉周蛾等蟲害,同時這種生物藥物對人體無害,也不會造成區域性環境污染,噴藥設備能夠發射400 m,藥粉在蟲害區域散落,能夠有效覆蓋到病蟲身上,從而有效殺死病蟲。結合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能夠實現為人區域的病蟲害防治,大大保證了防治效率。
提高林業生產效率與栽培技術的發展有著必然聯系,有效開展林業栽培工作,要結合區域性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栽培管理,這樣才能進一步保證林業資源建設的效率,不斷提高林業資源的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