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洪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保健站 , 江蘇 常州 213164)
慢性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生活細節及自身行為方式而導致產生的威脅其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不僅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危害,還會為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逐漸增高,國家出臺了相關醫改政策,在適應醫療行業發展需要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體現出了醫療事業作為公共服務對于人們現實生活的適時適應性。在醫改背景下,有針對性地對高校學生慢性病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全面剖析,幫助高校醫療機構認識到慢性病干預的重要性及系列具體措施落實開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降低高校學生慢性疾病的患病率。
由于現代科技社會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便捷度越來越高,對先進科學設備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忽視了身體力行對于自身健康水平有序提升的重要性,使得慢性病有機可乘。總的來說,慢性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但就實際而言,慢性病風險行為在青年人群中也具有較高的存在率,甚至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這使得國家相關部門不得不引起重視,并及時高效地實施相關應對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慢性病對我國青年健康成長的影響。青少年與多樣化社會的接觸機會越來越多,甚至有部分青少年從中養成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這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尤其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自主性更強,與外界復雜環境接觸更多,其健康風險行為也隨之增多。高校在認識到學生不良行為對于其健康發展的威脅之后,片面地將其歸結為教學管理問題,沒有意識到其深層次蘊含的慢性病危機,這就導致相應的健康生活教育及疾病干預工作發展滯后,沒能切實高效地起到預防作用。因此,慢性病是目前高校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阻礙之一。高校應端正自身工作態度,正確認識到相關干預工作的必要性和實際可行性。
高校學生處于初期成年階段,是一個較為龐大的青年群體,他們與新時期社會的接觸逐漸增多,容易被錯誤引導,養成不良行為習慣,進而危害自身身體健康。高校對于學生而言是邁向獨立的主要場所,也是推動其逐漸融入社會的關鍵橋梁。所以,學生在校期間或多或少的都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和不良影響,認為抽煙、喝酒是社交必備技能,是人際交往中的流行趨勢,也是幫助自己積累人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些健康風險行為,不僅無法幫助其夯實社交基礎,還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長此以往,會加大其患上慢性病的概率。這些慢性病風險行為還具有較高的影響性,會對其同寢室友或是同學造成錯誤傳播,逐步導致高校學生慢性病隊伍擴大化。另外,高校學生自主活動時間較長,但經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利用這些時間來打游戲、睡懶覺,極少用于健康鍛煉,進而使得其建立起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安全隱患的危害性。
慢性病的發展史較短,是順應現代化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隱患性疾病,且其主要患病人群為中老年人,所以大多數家庭、學校對其重視度不高,暫未出臺相關約束機制及管理政策,導致高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能接收到正確引導,無從獲取健康生活知識及相應的正確干預辦法,使得其無法高效分辨健康生活習慣和健康風險行為,對自身身心健康造成威脅。部分學生自制能力較差,對慢性病認知較淺薄,故自身健康風險行為不斷增加。高校學生接受的健康教育較少,相關教育管理單位的健康教育理念發展也較為落后,這是影響高校學生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礙其健康發展觀念進步的關鍵因素。
慢性病不僅僅特指某一種疾病,而是指因某種健康風險隱患而引發其病程時間長、根治痊愈難度大、病因構成復雜的缺乏確切傳染性生物的系列疾病。常見的慢性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在過去,人們大多認為慢性病的主要受患人群為中老年人,但隨之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革新,人們的生活習慣不斷發生改變,使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風險行為不斷增多,其慢性病隱患影響力而隨之上升。由于目前我國慢性病干預防控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究階段,衛生資源、工作隊伍及干預理念等受限,無法全面適應各類型患者的實際需要,也沒能及時高效地對高危人群施展有效的措施,導致衛生工作重點發生傾斜,不利于社會整體防控工作的落實。高校學生作為慢性病的隱藏患病人員,在此時對其進行干預,不僅能有效控制慢性病低齡化發展,從長遠利益考慮,還能在最大程度上突出慢性病干預工作的實際效能。若高校一味地將慢性病干預工作重心向高年齡教師傾斜,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慢性病整體干預工作造成影響,甚至趨使慢性病低齡化情況加重。因此,相關干預工作管理部門在全面深入分析慢性病發展現狀之后,適時對自身工作內容及應用辦法措施進行適應性調整,實現對高校學生預防、對中老年人醫治的根本作用。
慢性病對于人身體健康的危害性較大,不但會造成其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傷,嚴重情況下還會致殘,影響人的勞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其救治周期漫長,資金投入大,會增加社會及家庭的經濟負擔。慢性病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長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和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于高校學生而言,他們處于獨立生活的初期階段,無法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容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和受到外界環境誤導。這些慢性病風險行為的影響過程是漫長且隱蔽性較高的,多數患者都是在年少時期開始養成不良習慣,到后期發病時才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青少年階段對學生進行慢性病風險行為知識普及,干預其病情發展,能有效提高慢性病阻斷率,進而達到維護其健康的目的。
慢性病風險行為大多是自幼養成的,如果不能及時通過自身主觀意識或是外界力量對其進行干預阻斷,會使其危害性不斷加深。在綜合分析社會各項慢性病干預工作條件后認為,高校是前期投入少、實際效果好的最佳落實點。因為高校學生大多已成年,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及自控能力,所以學校相關單位定期組織慢性病知識教育普及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慢性病風險行為和它的潛在危害,以此督促其主觀認知水平提高并主動高效地糾正自身不良行為。高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個性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引導其端正態度,全面深刻地認識慢性病危險因素,對于其建立健全科學健康的發展觀念具有重要意義,也能間接幫助他們約束其行為,督促其走出誤區。高校學生較強的認知能力是有利于慢性病干預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顯著阻礙慢性病低齡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相比較于中小學校而言,高校的知識獲取平臺更為寬廣,渠道更為多樣。所以,學生可以通過校內健康知識學習,了解慢性病風險行為對于自身發展的危害,有針對性地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糾正。高校具有較健全的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能有效保障慢性病知識宣傳工作有序落實到位,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促進慢性病預防工作的開展,進而切實降低慢性病患病風險。高校健康知識與時俱進,能有機整合各類知識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整體發展實力。引導學生在健康知識學習之后探究發現干預慢性病風險行為的新方法,以此優化實際干預效果,起到學習和預防的多重作用。
高校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人才力量,是各行各業的關鍵儲備軍,所以身體健康不但關乎其自身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社會整體造成影響。因此,切實高效地對高校學生的生活行為習慣進行科學規范和約束,是減緩慢性病低齡化進程的重要措施,提高高層次人才的整體發展水平具有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