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欣
(成都師范學院 數學學院,成都 611130)
人壽保險成為國內醫療險以及社會養老的重要補充,需對其進行合理認知并將其運用到理財模式中,發揮出儲蓄和人壽保險各自的效用。將中國人壽同儲蓄緊密聯合起來已成為當今社會一種新型的發展關系[1-5],雙方以一體化的經營方式來滿足客戶對人身的保障,是社會資金的一種回流。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人壽保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一種金融投資。但隨著中國人壽保險和儲蓄的不斷發展,也逐漸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必須保證銀行保險業務的合規性,使其平穩運作。保險企業也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使銀保業務的消費者更具信心,以獲得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平衡好人壽保險與儲蓄之間的關系。我國人壽保險和儲蓄制度不是很完善,還不夠成熟,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依據和實踐性。
我國于1995年推出銀行保險業,保險企業初期構建的營銷途徑有效拓展了市場,并利用銀行來發展代理商的銷售。21世紀開始,保險同銀行間的協作更為密切,銀行保險業務邁向飛速發展階段。大多數保險公司已先后與多家銀行合作簽訂代理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為銀行保險有關業務,二者協作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含人壽險和財產險的銷售,還有代理付款和其他業務。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創造出了新的發展局面。但有些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制度過于靈活,容易出現監督摩擦和漏洞,儲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近幾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壽保險和儲蓄的主要功能、結構以及類型等諸多方面存在大量相似之處。
民眾購置人身險和進行儲蓄的目的非常多,資金保值是對今后不確定性風險的一種保護,二者均是對民眾可支配資金的主要管理模式。人壽保險在人身險當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存在長久性,儲蓄也存在長久性,存款利息僅在某個期限內存在價值,所以儲蓄及人身險均為長久的財富管理活動,讓民眾從長期角度來對待所持貨幣,而非短時間的投機。
民眾儲蓄不僅是為了保障資金的安全性,更是為了獲取利息收入,促使資金穩定增值。隨著保險業的快速進步,人身險愈加豐富,投資連結型和分紅型保險變成了民眾選購的重要險種,它們不僅具有保障功能,還具有資金增值功能。
盡管儲蓄已同人身險相結合,但大部分民眾購置人身險都存在明顯的目的性,而儲蓄則是為了資金存取方便、安全,網銀及刷卡已成為了當前主要的消費方式。
儲蓄的收益就是利息收入,各銀行存款利息差距并不明顯,儲蓄所帶來的收益是比較少的。而人身險具有比較靈活的收益,不僅能夠確保資金增值,還可以獲取經濟方面的保障。在射幸因素的作用下,投保戶能夠獲取高出本金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保險金。
為將通脹帶來的影響剔除掉,儲蓄選擇了保值的方式,人身險選擇了利差返還的模式,也就是保單保值。長期人壽險的保額會伴隨銀行存款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可長時間確保保單未來收益。
作為險種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壽保險是一種反傳統的保障方式,在投保時可以獲取約定的保額,如果出現疾病或意外,獲得的保險金將比保險費多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人壽保險的收益平穩且給付可免稅,壽險保單并不會因壽險企業自身的原因而喪失效力。人壽保險具有合理而科學的規劃,不得對合同內容進行任意變更。人壽保險大部分為十多年或者數十年的長期業務,累積的資金大部分必須待被保險人到達老年以后方可給付,所以人壽保險流動性較差,期內改變不明顯,較為平穩,是有助于投資的重要險種。
我國的保險市場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態勢,人們接受的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強。中國人壽保險和居民儲蓄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大量研究表明,居民儲蓄越高,投入的人身保險也就越多。人壽保險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會受到很多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會影響和儲蓄之間的關系。
市場的不斷波動影響著人壽保險的整體結構調整和戰略規劃,儲蓄的資金越多,投入人壽保險的也就越多。牽制市場因素主要是人為因素和市場區域因素。人員調整指的是人壽保險業人口結構和總人數的變化,人口基數越大越有利于人壽保險的發展。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大開放,人壽保險企業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但有的地方人口偏少,容易造成人壽保險公司的壟斷,會出現價格增高的情況,所以很多人更愿意將錢用來儲蓄。
中國人壽保險與儲蓄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影響因素、保險監管制度的角度出發,認為相關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應著眼于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管理制度和標準,進行分類監管,在不同地區成立監管小組,因為居民更傾向于將收入的增加轉化為儲蓄,而完善的監管制度則有助于居民選擇人壽保險,增加家庭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