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兆祥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來賓 546199)
企業間的競爭往往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建立安全、可靠、穩定、高效和可持續的供應鏈,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為穩定的貨源、更低的進價、更快的響應速度是用戶爭奪戰及價格戰的保障,同時消費者可能對快人一步的配送服務產生偏好,也可能擔憂供應鏈上某個環節出現產品造假問題。
區塊鏈技術會給供應鏈管理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習近平總書記近日指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由于區塊鏈是底層技術,如同底層技術的TCP/IP 協議,正是這個協議引發了第四次互聯網科技革命。此外,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2016年5月發布的關于區塊鏈的研究報告中提到區塊鏈是“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打開了人們在跨國供應鏈中P2P清算的想象;區塊鏈分布式記賬特征,帶給供應鏈信息安全、透明、可溯源的附加價值不可估量;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自動撮合供應鏈上的交易,自動觸發執行,補貨流程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還有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結合應用也讓供應鏈信息采集與傳遞更方便、更準確。
然而,區塊鏈在供應鏈應用領域并未獲得長足進展。2015年以來,圍繞區塊鏈的供應鏈應用研究激增,但真正的現實應用卻是鳳毛麟角。IBM將其開發的Food Trust 區塊鏈平臺應用到沃爾瑪和其它大型零售商用來跟蹤從農場到貨架的食品;英國區塊鏈技術開發服務平臺Everledger 已開始從事鉆石等高端產品的區塊鏈溯源;奢侈品集團LVMH 正在推出區塊鏈溯源平臺Aura以提供奢侈品的追蹤和驗證服務等,但這些區塊鏈應用都還處于實驗或試點階段。此外,火爆的區塊鏈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泡沫。2017年年末,中國的A 股市場有126家企業先后宣布應用區塊鏈技術,股價應聲上漲,隨后又回落了。美國市場境遇相同,2016年的2 600多家聲稱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公司,在2017年只有不到8%還在活躍,那些宣稱加入區塊鏈而股價翻了兩三倍的公司,最后股價又回歸了。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有關區塊鏈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較早文獻中袁勇、王飛躍[1]認為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去中心化是指非互信的交易雙方不需要通過一個中心機構來進行交易,因而實現點對點交易;分布式記賬是指數據的驗證、記賬、存儲、維護和傳輸等過程均分布在眾多節點中,無需中心數據庫。作為運營管理人員,在此不作更深入的技術討論,流程圖1能更加通俗地解釋這項技術。

圖1 區塊鏈流程圖
正因為去中心化,所以數據庫更加強壯,存儲的持久性更強,數據不易被篡改。實際上,區塊鏈技術還需要密碼算法、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技術的支持,以達到去中心化、集體維護及可追溯等特點。
在區塊鏈的所屬分類上,可以分為公有鏈和私有鏈。公有鏈是指置于公共領域,任何團體或個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而私有鏈指僅僅使用區塊鏈這一技術進行記賬操作,后加入者都需要得到私有供應鏈所屬者的許可。我們將在后文強調這一區別。
區塊鏈技術是令人振奮的,Babich 和Hilary[2]總結了區塊鏈技術在運營管理應用方面的主要優勢,如可見性、信息集成、驗證、自動化和彈性。Tang 和Veelenturf[3]則認為區塊鏈技術是工業4.0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柴洪等[4]認為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區塊鏈可以從技術上解決農產品智能質量控制、可追溯的問題;陳化飛[5]認為可以抑制生產商謊報鮮活度信息行為。我們從以下四種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領域分析這種機遇。
首先,區塊鏈給跨境供應鏈的結算帶來便利。傳統的跨境供應鏈結算方式是需要銀行作為結算中心進行清算的,每筆交易需要經過多個銀行的清算對帳,造成較高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點對點交易,沒有清算一說,交易即清算。根據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測算,如果在全球范圍內在B2B 電子商務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交易成本將會降低為原有成本的40%。
其次,區塊鏈還可以提高跨境供應鏈的物流效率。借助區塊鏈技術數據透明、高效、不可篡改的特點,可以與各交易主體、海關等數據庫平臺對接,從而提升協作能力,還會大大簡化海關流程。2017年IBM就為馬士基開發了一個區塊鏈平臺,實現集裝箱單證的數字化和集裝箱的跟蹤,實現所有更新的信息和文檔都可以由所有相關方進行驗證和協調,不會出現重復的錯誤,更重要的是不再出現延遲。此外,如果區塊鏈中加入“智能合約”,貨物經過海關時便能自動結算貨款。
消費者環保意識和綠色產品偏好也在逐步提高。從食品到兒童玩具,消費者都希望購買帶有國家認證的綠色產品標志,并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溢價。但現有的情況是,就食品而言,消費者并不能從外表上簡單區分綠色食品,如難以區分市場上售買的無公害蔬菜或者柴雞蛋,于是便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即綠色產品無法實現更高溢價銷售。
為了贏得消費者,零售商只能通過產品認證或進行品牌建設來打破這種窘境,但成本非常高昂。而區塊鏈公開、透明、可溯源的數據特性可以為綠色產品的認證提供經濟的解決方案。比如,沃爾瑪已推出生鮮可溯源戰略,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對肉類商品和海鮮食品的追蹤和溯源,向消費者展現真實的溯源信息,從而提高上游供應鏈的食品安全水平。
如果在農業生產中加入智能采集器,那么生產信息會自動上傳到區塊鏈中,如星巴克正在與各種非政府組織(如雨林聯盟)合作,確保農民的可持續農業做法得到公平的補償。
由于藥品是特殊商品,對藥品供應鏈的可追溯性需求較高,以確保向客戶交付產品的安全。近年來,有關假藥的新聞層出不窮,如2016年山東疫苗造假事件以及2018年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這些增加了消費者對藥品可追溯性的訴求。同時對于企業來說,通過可追溯性的供應鏈管理改進,對提高保留現有客戶的能力、提高產品差異化以及改進服務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大有裨益。
迄今為止,奢侈品供應鏈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比較成功。英國區塊鏈平臺Everledger 正在為2 000顆鉆石提供獨特的數字指紋,包括切割、重量、清晰度和顏色等信息。這主要得益于奢侈品的特殊性。采用區塊鏈認證與追溯可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但由于奢侈品單品價格較高,容易將技術應用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同時,奢侈品行業生態也是魚龍混雜,商品造假或者認證書造假相對普遍,奢侈品的消費群體又是高收入者,高質量產品價格對她(他)們彈性較小,如果在產品供應鏈上能實現信息透明或可溯源,將會刺激消費。Tsan-Ming Choi[7]通過建立模型分析了傳統的零售商和區塊鏈技術支持銷售平臺結合,進行鉆石認證,這在許多奢侈品供應鏈中都很重要,可以幫助制造商和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利益。
我們并不能窮盡列舉區塊鏈技術給供應鏈帶來的機遇,但區塊鏈可以提高交易效率,解決可追溯性,增加信息透明度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區塊鏈看起來似乎是供應鏈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到目前為止,區塊鏈技術依然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應用,這也說明區塊鏈在供應鏈上的應用仍有難以逾越的障礙。以下我們從理論、技術、實踐三個層面分析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區塊鏈的理論幾近完美,特別是比特幣成功后,它好像是一個已受檢驗的理論而毋庸置疑,人們許多的討論都是在共識階段之后來進行的。比如:共識之后將用戶隱私數據進行映射后加密,有效解決關鍵數據保護和授權訪問問題;共識之后,分布式記賬區塊鏈去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可追溯等。那在共識之前還發生了什么?
(1)共識悖論。供應鏈雙方是已知和信任的戰略伙伴關系,這與區塊鏈未知或不信任的主體基礎不同。在值得信賴的交易雙方間進行的交易,雙方都希望交易數據是保密的,如交易對象、交易價格、交易數量等在價值鏈的所有節點開放訪問通常是不被接受的,這就意味著在各節點間驗證區塊的共識與之相悖。
(2)去中心化悖論。供應鏈數據不像比特幣的數據那樣大小與類型變化不大,其可能還有視頻、音頻等數據。面對大小不一、格式不一的非結構化信息,都壓縮成區塊是不現實的,各節點人手一本賬本存放這樣的區塊鏈也很占內存空間,或者說太浪費資源了。目前解決的方法是“分開”,即將主數據存放于企業中心數據庫,而在區塊鏈中只存放“令牌”,這種替代方案與原有的RFID技術區別不大,類似于RFID升級版。
(3)分布式記賬悖論。供應鏈交易數據是高頻的,每分鐘有成千上萬次交易,這與區塊鏈需要人為隔離記賬時間相悖。比特幣需要間隔十分鐘讓一個區塊綁定上鏈,供應鏈是接受不了這樣低的效率的,為了提高效率,一些私有鏈就得修改共識機制,或回到中心數據庫模式,這又違背了初衷。更大的問題是:對分散的、隔離的、難以訪問的分布式記賬進行數據分析,其效率比中心數據庫低很多。
Babich 和Hilary[2]也總結了區塊鏈存在缺乏隱私、缺乏標準化、垃圾輸入、垃圾輸出、黑箱效應、效率低下等六方面不足。這六個方面的不足同樣存在于供應鏈管理的應用中,我們認為應借助技術進步解決好以下難題:
(1)解決效能低下問題。為了確保完整記賬,需要延遲時間確認,在數據量超大時,就會累積擁堵,牛鞭效應也會加速系統癱瘓,這亟需通過技術手段來緩解或根治。同時,在數據分析上,也亟待發展一種突破分散且隔離數據的分析技術。
(2)解決資源浪費問題。在眾多的礦工們“挖礦”后,只有一個礦工的算力是有用的,其它的算力都浪費了,這其中的電力和設備的浪費是驚人的。還有每個節點都有一模一樣的賬本,難以應對未來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存儲量。
(3)解決安全保障問題。去中心化意味著網絡自治,其風險是巨大的,特別是智能合約的安全問題一直難以從代碼層面去解決。對于礦池區塊截留攻擊問題(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目前也沒有很好的技術解決方案予以應對。
(4)解決隱私保護問題。目前,難以找到既能提供產品真偽驗證,又能保護信息不泄露的技術。另外,也還未出現防范智能信息過度采集技術。
基于理性決策,目前實際供應鏈應用中,企業并未大規模應用區塊鏈技術,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
(1)區塊鏈技術還屬于概念驗證階段。如果要把它整合到供應鏈中,并不只是一項技術的改變,而是一個系統的改變,除了改變供應鏈數據庫,原有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都要重新選擇,物流設施與設備也要改變,這其中的轉換成本是高昂的,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收益還不一定,同時,公司還要為每一筆交易支付費用。資本投資仍需謹慎。
(2)區塊鏈平臺本身也讓人詬病。目前更迭頻繁的區塊鏈平臺也從側面說明平臺的穩定性以及此行業的波動性,這直接影響到應用企業的信心。還有一些聲稱建立了私有區塊鏈的平臺,如果深究下去只不過是一家共享數據庫的公司,其去中心化只不過是分布式數據庫而已。區塊鏈平臺的技術實力、責任擔當都需要時間的考驗。
(3)實踐中政府定位、法律定位尚不明確。近年來在區塊鏈上的欺詐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依靠企業完全自治,沒有政府和行業的監管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在區塊鏈初級階段,沒有政府的監管,就無法規避系統以外的風險或者金融投資等固有風險。作為發展中國家,政府不僅僅在標準、規則、法律制定上發揮作用,還需要支持企業創新,否則很有可能又會在此形成國家的技術洼地。
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新技術,這項新技術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其用機器管理人類賬本的思維,完全顛覆了我們過去依靠制度和流程來防假賬的習慣,有人形容它是“資產高速公路”。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說,它帶給我們許多技術改善的機遇,通過技術變革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與質量,包括跨境供應鏈上的便利性、綠色供應鏈的防偽性、醫藥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增加奢侈品供應鏈的透明度等。但區塊鏈目前也并不完美,理論上也不完善,技術也沒有成熟,實踐時間尚早。盡管如此,區塊鏈的未來是可期的,人類的每一項新技術思想的誕生,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都表現平平,甚至漏洞百出,卻不能因此而拋棄。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革命對生產力的推動都會呈指數級的增長。同時也要摒棄過于理想化的完全去中心化思想,以及去中間商、去國家貨幣、去政府的思想。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包括區塊鏈的概念在內,其它與區塊鏈有關的概念在未來可能都要重新定義,區塊鏈技術也會創新。因此要珍惜區塊鏈所帶來的變革與技術突破的機遇,大膽實踐,直面挑戰,逐步改進、完善和創新這一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