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東,陳延斌
(1.江蘇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 江蘇師范大學 倫理學與德育研究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1]中國傳統(tǒng)家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家訓的倫理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倫教化和品格塑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tǒng)家訓史中,清代名儒孫奇逢的家訓內(nèi)容全面而詳細,語言淳樸而親切,影響深刻而廣泛,集中體現(xiàn)了他在治家立本、修身處世、為官理政方面的獨特見解。其家訓中的倫理思想也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參考借鑒。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鐘元,直隸容城(今河北省徐水縣)人。明萬歷年舉人,明亡隱居不仕,屢征不應。晚年講學于輝縣(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北市)夏峰村,從者甚眾。與黃宗羲、李颙齊名,并稱“清初三大儒”,世稱“夏峰先生”。孫奇逢一生著作頗多,有《理學宗學》《讀易大旨》《四書近旨》等,后人編有《夏峰集》《孫夏峰先生全集》等。
孫奇逢家訓主要有《孝友堂家訓》《孝友堂家規(guī)》。本文所研究的孫奇逢倫理思想主要來源于這兩部著作。《孝友堂家訓》是孫氏后人集其平日對子孫們的教誨訓示而成。他以一個閱歷豐富、諳于世故的家長身份闡述了教家、求學、修身等諸方面的主張。《孝友堂家規(guī)》是孫奇逢親自撰寫的。“家規(guī)十八則”是《孝友堂家規(guī)》里邊的經(jīng)典內(nèi)容,是孫奇逢根據(jù)先人所留下的家訓,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了十八句關于家中孝友、婚姻擇偶、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格言而成。他制定家訓的根本目的是教化子弟成為賢人。正如其家訓中寫的:“子弟中得一賢人,勝得數(shù)貴人也。”[2]時至今日,其家訓倫理思想一直在后人中代代相傳,被視為孫氏家族的傳家之寶。
孫奇逢的家訓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倫理思想,就其基本內(nèi)容而言,主要有家庭美德、處世之道以及為政之德。
1.孫奇逢家訓中的家庭美德思想。孫奇逢家訓中的家庭美德思想主要指如何調(diào)節(jié)父子、兄弟和夫婦六親之間的關系。他在《孝友堂家規(guī)》中寫道:“齊家之難,難于治國平天下。”[3]4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孫奇逢認為只有“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3]4,才能治理好一個家庭。
(1)父慈子孝。父子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中的主要內(nèi)容,傳統(tǒng)的父子之道主要包括為父之道和為子之道。孫奇逢認為“慈”是父道的核心要求。作為父親,要在保持其家長威嚴的條件下,關愛體貼妻子和兒女,做到“好合以樂妻孥”[3]1。他認為以身作則是父道的基本要求。在《孝友堂家規(guī)》中,孫奇逢規(guī)定,做家長的要每天“晨起率子若孫,祠堂焚香”[2]1。祠堂祭祀是為了慎終追遠,教化子孫,只有家長遵循家禮,才能對孩子起到引領作用。為子之道的關鍵是“孝”。孝順最為重要的是敬愛父母,“孩提知愛,稍長知敬”[2]1,這是人天生的善性。其次,孝道還體現(xiàn)在侍奉父母飲食起居的生活中,他要求子孫“侍老父寢處,雖日用飲食之事,皆性命流行之會也”[2]6。“孝友非難事,然卻非易事,不離日用飲食。”[2]9強調(diào)了“子孝”的基本要求就是善待和贍養(yǎng)父母,盡可能地照料好他們的生活。
(2)兄友弟恭。家庭內(nèi)部不僅要處理好父子之間的關系,兄弟之間友好相處同樣是“齊家”的重要條件。為此,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寫道:“一家中男子本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本之本也。”[2]3孫奇逢認為,處理兄弟關系的重要原則是和善恭敬,兄長要愛護弟弟,弟弟也要敬愛自己的兄長。只有“爾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愛其兄”[2]2,才能“大家和睦”[2]2。孫奇逢還引用了孔子“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4]7,以及孟子“仁義禮智樂之實,總歸于事親從兄”[5]255的話,告誡子孫敬愛兄長的人才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妯娌關系是家庭中較難處理的人際關系,對此,孫奇逢特別強調(diào)了調(diào)整好妯娌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孝友堂家規(guī)》寫道:“家不齊,多因妯娌不和,遂傷兄弟之好。”[3]4妯娌之間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做到“兄兄弟弟,元氣固結(jié),而家道隆昌”[2]1。
(3)夫婦和順。夫婦關系是“六親”關系的重要方面,處理好這種關系是家庭和睦、家業(yè)興旺的前提。要做到夫婦和順,首先應在締結(jié)婚姻時以德為先。孫奇逢指出:“婚姻之事,家之盛衰攸關。”[3]2因此,娶婦嫁女要做到“擇德以結(jié)婚姻”[3]1,不能重門第、財富。孫奇逢還指出要做到夫妻和睦相處,丈夫和妻子就必須各得其宜:“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內(nèi)”[2]10,不論貴賤貧富,都要相伴終身。孫奇逢又提出了“齊家之道”的一條最為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要做到“一家之中……夫夫婦婦,各無慚德,便是義皇世界”[3]1。“各無慚德”就是要求每個家庭成員恪守自己的角色道德,這樣家庭才能和順,夫婦才能和諧。
2.孫奇逢家訓的處世之道。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是以家本位為基本模式,一個家族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并且穩(wěn)定發(fā)展,既要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維護好外部的人際關系。孫奇逢的家訓就闡述了許多處世的原則和規(guī)范要求。
(1)待人寬容。寬容作為一種處世待人的準則,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孫奇逢對子孫的訓導中,處處彰顯出寬容大度的風范。他教育子孫與人相處時,“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2]3。他對望雅等說道:“汝兄家報,謂汝等不可各用己見。十年來,我于‘忍’之一字著力。”[1]4他認為“汝兄此言,卻是老夫平昔處己處人自愧未能者,既以此相勉,當大家策勵”[1]4。孫奇逢進一步以顏回被別人侵犯而不計較、孟子每天數(shù)次自我反省為例,叮囑子孫們要擁有真正的容人之心,就須做到“含洪以容橫逆”[3]2,即使面對強暴不講理的人,也要有寬宏的氣量。他認為,“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聲色相加”[2]3,是那些沒有讀過書,缺乏涵養(yǎng)的人才會做的事。他還以“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濟事”[2]為例,告誡子孫們加強道德修養(yǎng)是立身處世、取得成功的保證。
(2)交友誠信。“朋友有信”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所倡導的“五倫”之一,是交友最為重要的原則。孫奇逢在向子孫傳授交友之道時也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點。他在家訓中教導子孫要將誠信貫徹于人際交往的過程之中。家規(guī)十八則中說:“勿欺以交朋友。”[3]2他認為,信任真誠不是單方面的,應該是相互的,否則“朋友信之,己不信而能得人之信,其誰與我”[3]2-3。他還列舉舜帝躬耕于歷山時,因為遵循禮儀之道,為人正直豁達,“故能升聞發(fā)跡”[2]5的事例。當然,與人坦誠相待要結(jié)合具體情況,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直言不諱。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強調(diào):“朋友諫諍,須求有濟,不可自謂直諒,令人有難受之實。”[2]7在朋友遇到困難有求于你的時候,不要直指他的過錯,這樣做會令朋友心里難受,效果自然也不會好。所以,朋友之間應該做到“未可輕言諫也”[2]7。由此可以看出,孫奇逢通權達變的為人智慧。
(3)處世謙謹。孫奇逢還在其家訓中告訴子孫做人要安守本分,謹言慎行。如:“親戚朋友之酬應,皆爾身任之。規(guī)模宜寬大,處事宜平和”[2]9;“敦睦以聊宗黨”[3]2。他認為要用厚道可親的態(tài)度對待親戚、鄰居和朋友。他還教導子孫們做人要“三忌”,即“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盡,好事忌占盡,不獨奇福難享,造物惡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側(cè)目矣”[2]8。只要做到“三忌”,便可以享受福氣,避免厄運,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在家規(guī)十八則中,孫奇逢又一次強調(diào)“守分以遠釁隙,謹言以杜風波”[3]1,囑咐子孫安分守己才可以避免爭端,說話謹慎方能杜絕糾紛。孫奇逢還摘錄了孔子、周公、馬援、劉備、柳玭、王陽明等六位圣賢的家訓語錄,要子孫對這些“千萬人言之不盡,千萬世用之不盡”[3]3的處世經(jīng)驗學習借鑒,并傳承下去。
3.孫奇逢家訓的從政之德。孫奇逢的祖父、孫氏八世祖孫臣,系明代嘉靖辛酉舉人,曾經(jīng)做過河東鹽運司判,為官期間以清廉著稱。父親孫丕振做過訓導學生的儒官,注重以詩禮傳家。深受父祖的影響,明朝滅亡后,孫奇逢不愿與滿清朝廷合作,多次征召均被他拒絕。他不僅自己固守民族氣節(jié),還教育子弟們不要沉迷于世俗中的榮華富貴,對為官子孫,他極為重視對他們加強從政之德的教化。
(1)為官廉潔。清朝政權鞏固之后,“遺民”意識逐漸淡薄,子孫們開始走上科舉之路。對入仕的子孫,孫奇逢教導他們?yōu)楣倨陂g,要以廉潔二字自律,抵制外界的種種誘惑。其家規(guī)十八則開篇就說:“安貧以存士節(jié),寡營以養(yǎng)廉恥。”[3]1囑告他們在窮困之時要安守本分,以保存士大夫的高尚節(jié)操;減少欲望追求,以養(yǎng)成廉潔與知恥之心。他還告誡侄兒,賢良與不賢良的區(qū)別就是有沒有羞恥之心,如果“夫無所不為,正是其無恥處”。在《孝友堂家訓》中,他還向子孫們介紹了先父為官時廉潔從政的品行,要子孫效法。他說:“爾祖宰武城,歸里之日,仍以館谷償負債。爾祖母爾父,俱不免于饑寒,聞者見者,莫不憐之。鹿忠節(jié)公獨愛而起敬,謂非古之廉更不至此。吾家沐陽公,以廉吏起家,尓祖能繩其武。”[2]7并希望“我輩倶得為清白吏子孫,較以金帛田宅遺后人者榮多矣”[2]7。可以說,保持和傳承“清白”家風,是孫奇逢家訓教化的主要目的。
(2)為政勤勉。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想要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勤儉節(jié)約的原則。孫奇逢在其家訓中更是訓誡子弟從政也要克勤克儉。《孝友堂家訓》通過討論的方式啟發(fā)子孫“克勤以絕耽樂之蠹己。克儉以辨饑渴之害心”[3]2。告訴他們要勤勞,以避免因沉迷享樂而有損身心,通過節(jié)儉來使自己看清饑餓和干渴對心靈的妨害。這不僅是居家修身的原則,同樣也是治理國家要遵行的。孫奇逢還列舉了兩個事例:一是“宋仁宗夜半惜燒羊之費,恭己化成,幾致刑措”[1]11;二是“唐文宗舉衫袖示群臣曰‘此衣已三浣’,雖云儉德,然受制家奴”[1]11。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勤儉一源,總在無欲,無欲自不敢廢當行之事,自無禮外之事,不期勤儉而勤儉矣。”[3]1只有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無欲”的狀態(tài),才能真正做到勤勉有道。
(3)為人淡泊。孫奇逢訓導子孫們?yōu)楣倨陂g保持高潔的情操,不被功名所束縛。而這種淡泊觀念要從小培養(yǎng),“余謂童蒙時,便宜淡其濃華之念”[2]1。他說自己所提倡的淡泊名利是祖先傳承的家風。他引用祖父對自己的教誨說:“做官要錢,無非為子孫計,不知一要錢,子孫微矣。”[6]做官為了錢,子孫的品德就變得低下了。可以看出,孫氏家族數(shù)代堅守清白家風,注重教育。孫奇逢教誡子孫們要“暗修以淡聲聞,好古以擇趨避”[3]1,正是傳承了先祖奉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孫奇逢在訓誡子孫讀書時,也注意以恬淡的心境來濡染他們,使他們知道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一個善良的人,并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即謂:“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為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2]3
在孫奇逢家訓之倫理道德的教育影響下,孫氏家族秩序井然,子孫們賢良輩出,多取得很大成就。他的六個兒子都是讀書人,孫輩如望雅之子孫詮中進士,授予內(nèi)閣中書,曾孫孫用正中舉人,曾任禹州、許州學正。為官的子孫輩,都能從政清廉。
需要指出的是,孫奇逢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其家訓中的倫理思想不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尤其是其中體現(xiàn)出的封建等級觀念以及男尊女卑等綱常名教思想。譬如,《孝友堂家訓》中的“只不聽婦人言,便有幾分男子氣”[2]4,不論婦人言語正確與否,一概排斥,顯然是一種偏見。又如:“人生第一吃緊,只不可見人有不是,一見人之不是,便只是求人,則親疏遠近以及童仆雞犬,到處可憎,終日落坑塹中矣。”[2]4這些都體現(xiàn)了其家訓的局限性。
從整體上看,孫奇逢家訓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孫奇逢一生篤行孝友、樂守正道、耕讀不輟的優(yōu)秀品格,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孫氏后代,也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他留下的《孝友堂家訓》《孝友堂家規(guī)》等,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黨和政府倡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取舍、借鑒孫奇逢家訓之倫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將其應用于現(xiàn)如今的家庭道德、社會公德和為政道德建設。
1.孫奇逢家訓中的家庭美德觀對當代和諧家庭及家風建設的啟示。面對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外國文化的傳入,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受到?jīng)_擊,這也給當前的家風建設帶來挑戰(zhàn)。而孫奇逢對子孫的訓誡中包含著豐富的家庭美德思想,對當前家庭家風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孫奇逢的家訓文化對于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提供重要啟示。孫奇逢教育子孫為父要慈愛,為子須孝順,兄弟之間要尊重友愛,夫妻之間要和順,妯娌之間要和諧。這對于促進當前家庭和諧,促進家庭成員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具有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他對子孫的教育與我們當前的家風建設相契合。家風是一個家族經(jīng)過歷代傳承所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作風習慣和道德風貌。良好的家風熏陶可以對家庭成員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孫奇逢的家庭道德教育內(nèi)容可以為當前我國家庭美德建設提供借鑒,并調(diào)整家庭關系的理念,有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家風。
2.孫奇逢家訓中的處世之道對現(xiàn)今社會公德建設和人際關系處理的借鑒價值。人們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生活領域的范圍也逐步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也就需要制定相應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來限定人際行為。當前,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在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使得傳統(tǒng)的人倫道德遭到一定的破壞,人際關系的功利化,交往交換中的失信行為時有發(fā)生。孫奇逢家訓中處世規(guī)則的實質(zhì)就是“處人”問題。這正好與現(xiàn)今社會公德建設相契合。他的寬以待人,對如今人與人之間道德關系的調(diào)整,以及和諧融洽人際氛圍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3.孫奇逢家訓中的從政之德對當前官德建設的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領導干部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是推動經(jīng)濟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其中官德的作用關系重大。”[7]為政者只有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素質(zhì),才能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中國古代的官德建設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加強當前的官德建設要積極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孫奇逢家訓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其中之一。孫奇逢家訓中的從政道德觀,尤其是為官要知廉知恥、克勤克儉、安貧樂道,保持內(nèi)心的淡泊等等,值得我們今天官德建設參考。十九大以來我們黨強調(diào)選拔任用黨員干部要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鹊脑瓌t,借鑒包括孫奇逢家訓在內(nèi)的傳統(tǒng)從政道德教化的精華,從干部思想道德的內(nèi)在修為上著力,有利于推動當代我國的官德建設和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