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苑苑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大健康”理念,將國民健康維護與健康促進上升到黨和國家政治意愿和政治承擔的高度,成為健康中國戰略頂層設計的理念依據[1],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為康養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指明方向,人們對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的意識增強。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19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2018年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2018年為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2.6%。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9%[2]。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為健康養老養生服務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產業具有很大的開發和發展空間。
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特色小(城)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3]。以服務健康和養生養老為主體的新興業態,康養特色小鎮走進國民大眾的視野,走向健康時代前沿,成為契合大健康時代脈搏、符合大眾期待的現代生態康養發展趨勢。
在政策指引和市場需求和的推動下,健康養老養生服務業成為正在崛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國多地都將發展健康產業列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作為近年來興起的健康養老和養生業態之一,康養小鎮是指利用現有的青山綠水與便利的交通而建造的以服務健康和養老為產業的特色旅游小鎮[4]。以健康、養生、養老為主題核心,以旅游產業、特色產業為發展架構,對現有的綠水青山的合理開發利用,將健康、養生、養老、旅游、觀光、休閑等多元化功能融入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充分利用當地風尚、風情與地理風貌的特色,形成的宜居宜養宜旅游的特色小鎮。康養小鎮的服務涵蓋多種產業,包括生態康養服務、醫療保障服務、休閑旅游服務等以及延伸的綜合型健康養生養老產業[5]。
廣西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具有獨具特色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然生態優勢、豐富的山地地貌、溶洞、江河湖泊以及海島資源、旅游資源優勢和長壽養生資源優勢,為發展特色健康養生服務業提供了優質先天條件和良好的基礎,易于與健康養生服務業融合發展;廣西是擁有最多“中國長壽之鄉”的省區,25個“長壽之鄉”占了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這是廣西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
廣西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規范性文件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產業,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圍繞“醫、養、管、食、游、動”全產業鏈要素,推進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把大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人民群眾滿意的新興產業,成為拉動我區經濟增長的新動能[6]。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民政廳牽頭,會同各有關部門先后出臺《廣西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的“1+11”系列文件》。此后,廣西民政廳聯合廣西發改委印發《廣西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到2025年,把廣西打造成為全國養老服務產業基地和健康養老勝地。《計劃》還明確了:到2021年,廣西全區將建成30個廣西養生養老小鎮;建設100個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健康養老產業項目,引進培育一批養老服務品牌,形成20個自治區級健康養老產業集聚[7]。2020年,廣西推出的首批健康產業重點招商項目共有130個,其中康養小鎮、特色小鎮項目23個,總投資496.926億元,包括了南寧市馬山縣紅浪康養城項目、梧州市蒼海新區城市綜合體項目、賀州市大桂山水森林頤養小鎮項目、北海市新營候鳥休閑小鎮項目等。
各項政策的出臺,為廣西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為廣西康養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指明了方向:充分發揮長壽廣西、康養勝地自然生態優勢,加快廣西大健康產業發展,培育壯大具有廣西特色的健康養老產業。
隨著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人們對健康養生養老有迫切的訴求;特別是人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中醫藥康養、生態康養、旅游康養,發展康養特色小鎮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資源種類多樣、野生中草藥種類眾多,野生中草藥物種數量排全國第二位,綠色健康食品、各類雜糧、山野菜豐富,特別是富硒產品是天然的養老養生佳品,純天然無污染、開發潛力大,而且組合性強;另外,廣西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密切關聯的旅游產品內容豐富,如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名城,喀斯特景觀具有豐富奇特的自然景觀,可以滿足人們旅游觀光和休養康復的需求;廣西的長壽健康等行業等已初具規模,僅巴馬縣每年就有800萬人次“候鳥人”,這些大規模“候鳥人群”移居廣西養老的同時,也加快推進健康養老服務產業發展[8]。廣西資源的綜合利用開發所形成的旅游康養項目,具有很強的市場吸引力。
廣西山清水秀、空氣質量高,擁有“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長壽養生資源豐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在全域旅游、康養方面有一定的天然優勢。但廣西現有的特色康養小鎮不多,存在知名度不高,缺乏統一規劃,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奇缺等問題。
廣西健康養老養生產業仍處初級開發階段,產業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偏低,準入門檻低,缺乏統籌推進該產業發展的協調機制,行業管理滯后,康養產業的旅游與生態康養、中醫藥、營養美食、養老養生等沒有實現深度融合,對社區功能、產業、旅游、文化融合 考慮不到位,沒有對旅游資源的健康功能進行深度挖掘,整個產業仍處于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的狀態,未形成整體合力,更談不上新業態。廣西康養小鎮項目模式單一,整體謀劃偏重旅游生態類,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與廣西區域特色產業資源開發不協調,康養特色小鎮未能充分利用廣西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產業融合度不高,同質性現象比較突出,沒能全面體現康養小鎮的特色,尚未打造出屬于廣西的產業品牌。
健康養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等產業所屬管理部門不同,沒有統一的決策機構和實施主體,直接影響了康養小鎮產業的融合發展。政府部門在“衛生準入、民政扶持、政策優惠”等方面主導作用發揮不夠,特別是許多地方康養產業還沒有全部建立服務標準體系,缺乏產業鏈的統一監管,位于監管真空地帶的大健康產業服務,正處于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狀態。有的行業準入標準跟不上行業發展步伐,沒有配套的相應的法規體系,不能確保大健康產業的規范運行,導致服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足。
一方面,高端人才不足嚴重,能夠挖掘康養文化研究康養新產品、開發康養新服務的人才和高層管理人才尤為短缺;另一方面,以養老、護理為主的工作人員,主要是普通護理員、營養師、康復治療師和社工人員數量不足。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需要獲得專業的康復護理服務,但現在廣西整體老齡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特別是隨著康養小鎮未來進一步開發,更需要大量養老服務人員,護工群體的數量卻因為社會認可度差、工資收入低、職業上升通道窄、工作強度大等因素,在不斷減少。
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我國大健康產業中的“新生兒”,還處于起步階段,特色康養小鎮作為其中的一個業態,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具有廣泛的跨界融合特質。政府應明確主導地位,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引導康養小鎮科學發展,幫助企業解決行業層面共同面臨的轉型升級制約,才能推動產業不斷壯大。應緊密結合主體功能和生態經濟理念,強化頂層設計,統一協調旅游、農業、醫藥、食品、衛生、文化等部門的關系,加強規劃,落實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及時調整修正相關政策;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更需要政府在政策、資金、招商引資、營商環境、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扶持,從而引導優勢企業發展康養小鎮。通過政策導向和優惠扶持,撬動和引導社會及民間資本投資健康旅游產業,激發市場活力,打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精準定位市場,打造廣西本土養老養生產業特色品牌。建造康養特色小鎮時,首先應明確主題與特色產業,使小鎮的發展緊緊圍繞主題與特色產業,積極推動康養產業與養老服務、壯文化與旅游等行業產業融合起來,打造具有壯鄉風韻的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品牌。例如,廣西生態環境優良,可以打造生態健康小鎮,宣傳廣西無污染的空氣、純凈的山水、綠色的食品,這是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健康旅游資源;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風情濃厚的省份,可以以自然優美的環境為基礎,打造以少數民族文化氛圍為主題和特色產業的特色康養小鎮;廣西地理位置優越,可以重點打造中國——東盟健康養生休閑旅游服務平臺等。
應結合廣西現有的養老產業、康復護理、休閑養生、營銷保健、醫藥產業、中醫藥醫療服務等行業基礎和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各行業資源有機整合,融合全廣西生態資源、少數民族特色資源、野生中草藥資源、醫療資源、旅游資源等,各產業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融合創新、共享發展。產生財富共享效應,吸引游客,形成康養小鎮的良性循環發展。
吸引各類人才包括擁有現代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發展理念和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鼓勵區內各大院校特別是職業院校進一步加大對老年服務與管理、保健護理、健康管理、康復治療技術等人才的培訓[8],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繼續教育和培訓方面的優勢,聚集人力、市場、信息等各方面資源,構建強大的綜合性專家人才智庫,培養一批高層次專家人才、骨干專業人才,為廣西大健康產業儲備專業人才;同時,開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職業技能培訓,與培訓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擴大健康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規模,培養康復師、養生師、健康咨詢師、健康管理師、智慧健康專家等多種類人才。還可以將康養小鎮作為人才實踐培訓基地,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開展大健康產業專業人才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提升康養人才的能力素質,在薪酬、工作條件、職業發展方面創造優惠條件,讓有志于從事養老行業的人才具有留下來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