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川
(西南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重慶 400715)
國家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施行計劃分配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斷進行投入,這種政策實施可以有效避免局部利益、不規范操作導致的教育問題。政策的執行必須考慮到何種分配方式能有效利用公共教育資源。通過對以往政策的分析判斷,制定相對應的方案來提升分配計劃的執行力度,確保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能夠執行,最終實現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的更加合理。
頂層設計直接能夠引導研究生教育體制朝著內外協同的方向發展,在招生計劃分配過程中,應該實行動態調節的方式,將培養質量和科學發展融入進去,進而達到實現質量文化的目的。運用好“三個結合”:第一,穩定和調整相結合。第二,考核與調查相結合。第三,過程控制與結果評估相結合。通過對研究生招生計劃的優化管理,能夠幫助研究生教育制度內外協同。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對研究生招生類型、學校結構、制定分數線、院校復試安排、專業及院校調劑等有一定的影響,也對高校在讀研究生的培養和退出機制、學生獎學金制度、研究生導師崗位評定、導師研究費用、質量評定等制度有影響。以X學校為例,這個學校在人員編制中建立了學科研究、培養質量、人才儲備、招生質量及科研水平等5個一級研究指標和18個二級研究指標。在實施過程中,針對一級指標設立分值和比重,再結合二級指標,降低其他因素在分配過程中的比重,再由學校相關部門針對自身情況上報招生計劃與人員分配計劃,進而獲得更多院校招生計劃。這5個一級指標會隨著研究生招生情況進行調整,這種自適應調整可以直接克服傳統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弊端,能夠更好地提升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水平。如果遇到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內部環境中的對應指標會成為順序參量的主導內容,達到研究生教育過程的內外協同。
對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質量,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業績評估進行研究生分配,因此,制定有效的招生計劃顯得非常重要。院校間的競爭是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關鍵,再結合動態調整更加合理的進行分配。如果單純使用量化模型對院校進行招生,很有可能出現學校生源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學校的人才培養。但是通過使用競爭性調整和動態調整能夠實現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控,可以給招生計劃提供活力。比如,X大學在高校招生過程中,其中研究生計劃10%,博士生計劃20%,再加上學校計劃增量招生部分全部作為競爭性條件,鼓勵各個高校院系通過競標的方式向院校提出招生計劃。通過院系的競爭來確定院校研究生的分配,這樣的方式對學校研究生培養及潛力挖掘有極大的幫助,充分發揮學校研究生教學獎勵機制作用,不斷提升院校研究生教學質量,有利于院校朝著高、精、尖方向培養研究生,這也符合現代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能夠充分使院校研究生教育朝著動態優化及自由取向的方向發展。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競爭的方式對研究生分配進行引導,在院校進行招生計劃分配時使用管理思想,并使用評估系統進行診斷,最后將計劃以文件形式通知院系,對院系現存問題進行點撥,幫助院系更加準確地確定明年的招生目標。除此之外,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通過引入競爭來實現動態調整,能夠保障院校中各個院系的公平性,促進院校的績效與公平的內在統一。然而,高校研究生教育屬于公共產品特性,研究生招生計劃是一項比較稀缺的資源,這就導致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招生計劃必須保證公平、公正。針對院校中一些比較弱勢的院系、專業、學科等,要進行合理的補償或者資源傾斜,提升這些專業的創新性,這樣才真正符合學校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院校研究生教育資源有限甚至稀缺的情況下,在對院系進行分配資源過程中,必須按照高效利用的原則,院校一定要將最優質的資源投入到那些能夠為院校培養高、精、尖專業人才的院系中,只有這樣的投入,才能激發起院系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視,展現其真正的活力。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大多強調院校自身的發展和院校自我約束性之間的平衡與協調,放棄了院系研究生規模發展,越來越重視院系質量文化的發展,這樣的調整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更能合理地使用公共資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現代院校的質量評價已經從傳統的大規模招生、重視資源的投入、學術的成就,逐漸發展為以研究生為中心,越來越重視培養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也就是通過院系對研究生的教學,能夠幫助研究生自身提升多少,這些通過學校教學對他們以后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有什么樣的幫助和影響。現在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也由以前傳統的稀缺資源配置及社會問責等計劃性的功能轉向院系質量培養、學術能力的提升、人才培養及需求預測等。在國家針對高校施行“雙一流”建設的前提下,針對院校研究生的招生也從指令性規劃改成了指導性規劃,賦予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和當地情況進行靈活選擇的權力,允許學校可以針對招生政策中存在不符合院校人才培養的內容進行增刪,進而提升院校的自我調整能力,實現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比如:X大學就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院系研究生招生資源的獎勵制度、研究生質量培養制度、招生計劃有償使用制度、招生計劃動態調整制度等措施來提升院系的培養質量,這些措施直接與院系研究生的培養、提升等具有有效關聯,將院校最核心的資源用在能夠顯著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方向,盡量將資源更加合理地應用于能夠提升教學質量的院系中,實現計劃分配的最優結果。在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過程中融合質量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質量文化發展和院校自身的質量保障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過程中,研究生的教育必須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將高校、院系、專業作為第一責任體,將質量文化作為教育體系的基礎。研究生招生計劃過程中,從院系之間的競爭逐步發展為院系的自力更生。在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中一定要實施教授治學,充分釋放院系導師的活力,讓所有教師能夠參加院校的招生計劃分配會議,按照院校學術規則來進行生源的分配,提升院系教師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和質量文化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