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宇 四川華電瀘定水電有限公司
全國電力市場整體上供大于求,電力供給側改革逐步推進,發電企業運行壓力大;再加上金融政策的連續調整,融資難度逐步上升,電力企業經營步履維艱。水電企業,具有建設成本高、運營成本低的特性,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剛投產一段時間內財務費用占發電成本的比例超過50%,形勢和政策一旦導致水電企業發電量連續下降,發電收入持續減少,凈現金流不能覆蓋全年到期貸款,企業就陷入不斷使用流動資金貸款周轉到期項目建設貸款的惡性循環,會出現到期融資不能正常接續、資金成本不斷攀升、資金風險急劇上升、資金鏈易斷等一系列現象。通過認真研判經濟形勢走向,主動調整融資策略,使資金風險可控在控,資金成本不出現大幅波動。水電企業建設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先作為企業的固定資產,再通過多個會計期轉入費用科目。因此對于正在籌建期或者建設初期的水電企業,只要按照水電站的預期折舊年限或項目建設貸款的最長年限融資,資金風險、資金成本均可以根據經濟運行情況自如調整,本文不再做深入探討。本文側重于對已經形成較大融資基數的水電企業調整融資策略進行探討。
(1)供給側改革對電力行業沖擊明顯。2015 年3 月15 日中共中央發布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 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是擴大市場電量占比,下調電價,發電企業需降價爭搶市場。隨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不斷多變,2016 年起電力行業整體加速下落,量價齊跌、利潤下滑。
(2)金融去杠桿使電力行業雪上加霜。2017 年起,央行貨幣政策“由松變緊”,金融行業去杠桿、壓縮貸款規模,對利潤的要求,促使金融行業提高貸款利率、改變投放策略,盈利能力下降的電力行業融資更加困難。疫情期間為穩定市場經濟降息,可以一定程度緩解融資壓力。
一般企業財務狀況越好,現金凈流量越多,所需資金越少;反之,財務狀況越差,現金凈流量越少,所需資金越多。水電企業的應收電費再多,現金流也不會憑空增加;即使利潤數據好看,借錢交稅也是無用,充足的現金流才是水電企業運行初期正常生產經營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水電企業快速良性發展的潤滑劑。
2008-2018 年,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調整18 次,此期間建設和進入投產初期的水電企業面臨如下狀況:5 年以上長期貸款利率,2007 年末為7.83%,2008 年末降至5.94%,并一直延續至2010 年,這段期間水電企業建設資金充裕、資金成本較低。2011 年,國家調高貸款利率,并收緊貸款規模,2014年貸款利率達到6.55%,水電企業融資難、融資貴。2015 年,全年5 次下調利率,從6.15%回落至4.9%,全社會融資又進入“適度寬松”階段,為對沖前幾年的高成本,部分水電企業選擇使用中短期融資,置換以前年度貸入的高成本融資。2017 年,金融政策再次調整,由“合理充裕”變為“穩健中性”,融資規模逐漸收緊,資金成本相應升高,加上金融去杠桿和電力改革等因素影響,部分前幾年使用中短期貸款的水電企業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的困境。
水電企業前期投資大,建設尾期及投產初期,背負大額負債,在選擇融資策略時應考慮如下方面:
(1)償債能力。一段時期內,資產負債率是否逐年上升,凈資產收益率是否達到設計預期,現金流動負債比是否可控,是否有能力償付短期負債。短期還貸能力弱,償債風險高,控風險是重點。
(2)盈利能力。水電企業投產初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虧損期,資產和利潤雙降,可持續經營能力下降。需保持收入和現金流的穩定,壓降帶息負債的可能性小,融資規模變動幅度小。
(3)融資能力。水電企業投產后,成本結構簡單,因此流動資金授信額度少,同時帶息負債與凈資產的比例較高,前期的經營能力影響金融機構信用評級。需多渠道爭取授信,同時保持企業信用評級。
通過日常工作總結和對政策分析,使水電企業日常資金和融資管理達到以下幾點:
(1)加強政策跟蹤,了解金融動態,合理預測經濟運行態勢,動態開展風險管理,保障資金鏈安全和信用安全。
(2)進一步深挖管理潛力,提高資金周轉率和使用率,量出為入,控制融資規模和壓降速度。
(3)利用行業優勢和企業信用,拓展融資渠道,滿足經營和發展資金需求。
(4)動態優化融資結構,合理降低融資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高速發展,政策也跟著不斷更新。水電企業產品單一、結構單一,受經濟和自然影響較大,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影響下,融資策略簡單、理性、高效可以更好的服務水電企業平穩渡過。
(1)長借長用、短借短用。基建和大型技術改造項目資金籌措以下浮利率的長期融資為主,中短期融資為輔,同時動態平衡。水電企業長期融資的比例超過90%時,企業折舊資金在完全覆蓋到期項目建設貸款同時,可以靈活周轉中短期融資。
(2)合理預測凈資產回報率。年均凈資產回報率小于4%時,采取謹慎融資方式,增加長期融資比例;大于8%時,采取積極融資方式,增加短期期融資比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錯期搭配,控制資金成本。
水電企業融資基數大,在企業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復雜的融資策略并不會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反而會增加一段時間內的資金風險。通過合理分析和預測、長短錯期搭配,逐步積極改善融資結構,實現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