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內蒙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經濟增長點可以對實體經濟起到帶動作用,增加和做大增長點能夠促進產業和主導產品的興起與發展,收獲社會效益。因此,社會若想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精準把握經濟增長點,收獲經濟效益。做大經濟增長點有必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樹立市場觀念,分析市場形態,具備開拓意識、機遇意識、人才意識等層面,為做大經濟增長點奠定堅實基礎。
1.找準關鍵節點,促進經濟轉型
建議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困難和市場失靈區域進行定向的支持與調節,促進企業經濟轉型、提質增效、節能減排。首先,需要對地方機械、石化、醫藥、食品、船舶、新材料等方面進行改造和升級,新增產業聚集區、物流園區重點項目的貸款,并給予政府貼息。其次,將關鍵核心零部件、重要技術裝備的保險補償范圍進行擴大;對于企業購買的產品責任保證以及質量保證,由政府依據保費進行補貼,幫助裝備成果和技術的升級。最后,制定“工業綠動力”計劃,鼓勵工業化企業使用并安裝熱電廠燃煤機組、新能源集熱系統、高效煤粉鍋爐等設備,并給予財政資金的獎勵。
2.鼓勵產業創新發展,形成經濟增長動力
面對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經濟壓力較大的情況,應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提出創新政策,做大經濟增長點。其一,對企業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提升企業創業補貼標準。例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2016 年就提出了從5 個方面全力推動創新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財政還通過整合現有專項資金,加大對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為產業創新發展做好人才儲備這個基礎工作。同時還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力度,優化產業創新融資環境。并鼓勵創業園區、創業孵化基地的構建,優化創業孵化服務。
加強企業準入管理與控制,科學引導產業發展,圍繞企業投資強度、用地產出、增加值能耗、容積率、增加值水耗等方面制定準入標準;建議結合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方面,保證企業排放滿足污染物排放標準、清潔生產標準、行業標準;嚴格執行固定資產的審查辦法、節能評估部分,確保項目的能耗水平滿足先進指標。同時,分散工業企業需要向工業園區、開發區聚集,結合自身特點設置布局區位。對于相同產業鏈條、不同生產環節的企業應集中在同一園區,構建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主導產業。例如,對于環境污染影響大的企業應借助地塊置換方式潛移,遠離居民區;勞動密集產業可以向中心工業園區聚攏。
首先,應鼓勵先進骨干企業逐漸向集團化轉型升級,圍繞系統整合、弱弱合并、強強聯合、鏈條聯合的方式完成資產的重組,進而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突出實體經濟優勢。其次,建議企業不斷汲取先進發展理念,圍繞入股、兼并、整合的形式,完成產業優勢互補,并借助網絡化、自動化、先進化管理形式和制度,對各企業進行約束。最后,企業需要轉變發展舊模式,通過調整結構、提升效率,利用策略調整、技術革新,優化企業的設計能力、研發能力、營銷能力。
1.人才培訓
企業可以邀請管理學家、經濟學家擔任發展顧問,對企業的科學決策和風險預估提供建議和指導。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力度,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形式,將學校成為企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借助職工崗位技能培訓,為企業培養高技能的人才。
2.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鼓勵企業在出口市場構建分公司,與外商完成合作,并在本地注冊商標。通過發展品牌連鎖店、專業店、專賣店等新模式,將企業優質產品向全國市場推廣。同時,在企業管理中應該強調經濟效益,實現自身流程改造、完善組織結構,減少管理成本,突出內部信息流、物流的自動化。建議企業注意國內外市場一同發展,增加內需機遇,提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借助精細化管理增加客戶群,提升訂單質量,優化政府服務能力。
構建優質的實體經濟發展環境需要健全的扶持政策,應定位重點區域,完善和深化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提升大企業、新興企業、服務業的規模,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政策意見。同時,建議構建實體產業的發展專項基金,提升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和引導作用,對特定產業的扶持政策進行分類制定,構建良好的實體經濟企業的扶持政策體系。
創新減少企業負擔的有效措施,貫徹落實國家惠企減負、結構性減稅政策;針對涉企的收費項目進行整頓,加大對各類涉企的檢查力度,防止“亂攤派、亂收費、亂培訓、亂罰款”問題。此外,建議通過問題反映、定期走訪、應急協調、現場辦公、督查反饋、聯席會議等形式幫助實體企業擺脫困境,展示政府部門責任制。向骨干、優質企業提供“一企一策”個性化服務,通過訂單類普惠化服務,突出服務企業的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此外,可以鼓勵中介服務,投資中介機構,為其提供咨詢、金融、法律、管理、政策、財務、技術、市場的信息服務。
綜上所述,做大經濟增長點需要整合多方資源,使各單位、各部門、各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挖掘自身經濟增長點。通過發展規模經濟,結合市場經濟需求,培育區域優勢產品,使其在價格、質量、性能方面占據優勢,提升市場需求量,增加經濟增長點,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創新進而構建良好的實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