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蘆 南京昆侖防雷裝置檢測中心
我國建筑行業獲得快速發展,在工程設計與施工建設環節,均對建筑的安全性能有著很高的要求。當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能夠有能力應對。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得知,雷電災害所產生的損失,已經足以與干旱災害與洪澇災害所產生的損失相差無幾。在我國的山區地帶以及溫熱帶地區,雷電災害發生的概率相對而言大。強化防雷檢測,落實防雷措施,能有效降低損失。
建筑物處于自然環境下,若大氣中出現強對流積雨云,便會生出雷電。當雷電與地面開始接觸的時候,由于受到靜電的作用,大地便會感應電荷,使得周圍的大氣中發生絕緣體擊穿的現象,云層便會對地面釋放電流,產生雷電。雷電破壞建筑物體,其表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最為直接的是出現雷擊現象。當雷電擊中住宅建筑之后,便開始釋放電流,連接建筑的設施與設備,將會受到強大電流的影響而發生損壞,嚴重情況下,會產生爆炸危險和火災危險,嚴重沖擊住宅建筑中的電氣設備。第二,感應雷電。當雷云接觸到地面的時候,便會接觸到建筑物或者是線路的導電凸出部分,從而形成很高的高壓,進而在周圍的大氣之中形成強電流,在建筑物的附近位置導體之上形成高電動勢。第三,提升地電位。在有的時候,地電位能夠達到數萬伏,電流通過設備的接觸部分進入到網絡信號系統、供電系統等,由于電流的強大便會把大地絕緣擊穿,影響建筑物供電系統,損壞住宅建筑中的電子設備。
當前我國建筑工程在防雷工作中,最經常性使用的措施使避雷針法、消雷器大和籠式避雷法。籠式避雷法是需要連接引線、接地線和避雷帶,從而形成具有封閉性的網絡籠式結構。
住宅建筑受到雷電的危害相對較大,若是雷電預防措施落實不當,將會嚴重損壞通信系統設施、電力系統設施,甚至會造成建筑物發生坍塌和人員傷亡的事件。如今我國建筑工程朝著高層和超高層方向發展,并且建筑工程的數量也呈持續性增加狀態,加劇了雷擊損害的出現。我國目前在建設建筑工程的時候,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服務性,提升業主的舒適度,在設計之初便會綜合多種線路系統,建筑物中的電子設備和網絡系統也隨即增加,由于建筑物的供電電壓不高,具有較小的電壓變化承受能力,所以一旦出現雷擊現象,將會在對建筑物體的內部產生嚴重的毀滅性沖擊。我國具有較多數量的住宅建筑,但是很多建筑尚未配備科學化的避雷措施,有的建筑物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避雷設備也出現老化現象,若是升級改造不及時,將會加劇住宅建筑受雷擊的影響。
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在雷電天氣下成為直擊雷沖擊的對象。防護直擊雷,普遍情況下,將避雷針或者是避雷線安裝在建筑體上,通過使用儀器設備進行測量,接地的電阻超過10 歐。在設計預防直擊雷的時候,需要將避雷線和建筑物的屋頂位置或者是其他的突出物體位置之間的距離控制在三米以上。避雷針的地上部分需要具有其他相關的金屬設備之間的距離超過三米,地下的部分同樣需要距離其他相關的技術設備距離超過三米。
某些住宅建筑的頂部位置會安裝廣告牌或者是護欄和鋼梯等裝置,這些金屬構件需要同避雷帶焊接連接。倘若是在住宅建筑屋頂上設置有天線桿、電梯機房以及通風機等等,那么應該安裝獨立的避雷針,將所有的避雷針連接到墻體的鋼筋之上,通過建筑物屋頂的內置鋼筋相互連接,形成屋頂的屏蔽層,降低雷電繞擊屋頂的概率。在設計防護直擊雷的時候,要盡可能的縮短引下線的長度,連接垂直接地體和引下線。
在設計建筑工程防雷系統的時候,要始終遵循疏導雷電和抵抗雷電的原則,選擇避雷措施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建筑工程的特點。在建筑工程防雷措施實施中,首先要保證建筑工程得以充分接地,將雷電產生的電流高效且充分地引入到大地中。其次,提升住宅建筑工程當中的電氣設備絕緣的性能,提升抵抗雷電破壞的能力。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在設計與建設住宅建筑的時候,防雷措施有了更高的標準。在預防住宅建筑工程雷擊的時候,需要做好檢測防雷工作。防雷檢測人員要以建筑工程所處的環境、當地的氣候以及地質條件等要素作為基礎,制定出科學化且可靠性的施工方案與防雷設計。實施防雷工程的單位,在設計環節要細致認真,施工環節要強化監督管理,竣工后需注重驗收工作,當全部達標之后再投入使用。
住宅建筑的物業管理單位,需要及時做好相關的防雷安全工作,強化各類防止雷擊的措施落實。當出現雷雨天氣的時候,應該要強化維護與檢查,若是有雷災現象出現,要及時上報領導人員,及時維修和更換受到影響的設備。檢測防雷裝置環節,需限期調整和更改問題,安全檢測單位要對整改的情況作出評估。改造和升級住宅建筑的時候,需要重新設計原有的防雷設備,改建施工環節要保證科學性和有效性。
如今我國住宅建筑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也持續增加,在建筑工程防雷工作中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本文首先分析在建筑工程中落實防雷措施的重要性,系統性闡述完善防雷設施和設計防雷設備的重要意義。通過多種措施規劃防雷設計和落實防雷措施,為我國住宅建筑的防雷設計工作提供較為全面的技術支持。如今,我國科技持續發展,建筑防雷體系也獲得快速發展和完善,推動著我國建筑行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