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華劍 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
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與之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問題也愈加復雜。在此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建設逐漸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它不僅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且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和發展理念,因此可持續發展大學必將成為未來大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可持續發展大學”的理念,傳承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進一步延伸。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可持續發展大學含義的理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可持續發展除了涉及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還涉及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認識的深入,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了新的自然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持續性、整體性、公平性、協調性等原則”,而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由環境教育發展而來的,在面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其內涵得到進一步擴展,即通過發展教育來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逐漸受到了全球環境惡化的影響,人們寄希望于教育來解決環境等問題并促進教育的快速發展。然而,世界環境不斷惡化,人們認識到,教育的內容應進一步拓展,不應局限于環境教育的內涵,而應向可持續發展教育靠攏。1988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倡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1993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聯合國設立。1996年4月,在聯合國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正式確立。
可持續發展大學不僅是指校園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意味著人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比較多的提法是“綠色大學”,“綠色”二字原意為環境或生態保護,后來綠色大學的內涵又從技術層面逐漸擴展拓延到人文層面。因此,綠色大學絕不僅僅指的是“綠化大學”在大學里,人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老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廣義層面看,則包括校園的所有成員——學生、教師、職工、管理者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在可持續發展大學的研究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理論研究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含義、本質、原則、思想演變、核心價值等進行探討;二是對開展可持續教育、大學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如何使可持續發展成為高校新的發展模式等進行探討;三是對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創建與評價、發展與演進、意義與目標、指標量化系統等進行研究。
國內許多學者已經著手對“可持續發展大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在興起的“綠色大學”建設中,一些高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內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建設,總體而言,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綠色環保層面,缺乏實踐層面的深入推進。
建設可持續發展大學,不僅需要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指導原則,還要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目標,還應明確大學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應承擔的責任,這是建設可持續大學的重要內涵和要求。
建設可持續發展大學需要以學校自身的實際為出發點,制定出富有學校特色、指導原則清晰、目標明確的可持續發展計劃,這樣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建設富有成效,才能以實際行動推進高等教育和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大學的建設和推廣過程中,要系統的統籌考慮,高校不僅要關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考慮到對周圍的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不是高校憑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國內外知名高校都積極爭取外界支持,積極與政府、企業、社區以及環境保護組織等建立伙伴關系。如清華大學不僅得到了國家環保局的批復和認可,還獲得了國家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機構的資助。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些名校所擁有的品牌優勢,所以在爭取外界支持時,各所高校應各顯其能,充分發掘自身優勢和特色,積極爭取盡可能多的支持與合作。
國內外知名大學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規劃,都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戰略和行動計劃,并注重開發一套科學、精確的量化指標評價體系。如喬治·華盛頓大學在制定的計劃框架的基礎上,確定了一些重點領域,每個重點領域還有具體的執行計劃。在環境機構的監督下。每年對計劃進行回顧,分析和評估,接受分委員會的意見,如果有必要還要進行修改。該校還建立起一套精確的量化指標評估體系,對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進程不斷進行有效的評估。
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并采用科學合理的量化評估指標體系進行有效的評估,只有這樣,可持續發展大學建設才能得到切實推行和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