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芬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區分行
近年來,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一方面,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深化。另一方面,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過程中,信用風險集中爆發,資產質量管控以及形成不良后的處置考驗著各大商業銀行的智慧。本文擬從盡職調查、資源整合、處置方式選擇等方面闡述商業銀行如何做好不良資產處置工作。
盡職調查是為解決對不良資產信息不對稱問題所開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這是老生常談。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各種信息越來越透明,盡調能用到的手段也越來越多,誰的盡調做得扎實,誰就能發現資產的最大價值。首先,不良資產盡調,就是要還原貸款、還原人、關聯公司、關聯人,上下左右360度,窮盡手段做一個綜合的盡調。除了常規的盡調手段外,有效、多維度地利用網搜、查詢同樣重要,網搜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要定期網搜循環、網搜貫穿項目始終、網搜要窮盡、專業性網站必須網搜、網搜到的信息要落實。其次,要進行有效的現場盡調。盡調人員可以通過扮演客戶、市場調查員等多種角色,側面了解相關情況,直接掌握企業現狀,常常會有意外收獲。最后,要對搜羅到的信息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如債務人提供了與第三方簽訂的一個20年抵押物租賃協議,盡調發現對方提供的租金發票號有的連號、有的不連號,便要求法院去調取租金流水,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實質的交易。
所以,不良資產的盡職調查,就好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從不良資產視角,業界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一方面,不良資產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司法環境和市場越來越規范,提供的平臺和跨界整合機會越來越多,創新模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處置難度越來越大,非專業機構盲目進入市場,需要跨區域整合。檢驗資產價值的往往是市場,在處置多元化的時代,不良資產處置往往不再是某一方的單打獨斗,而只有不斷抱團取暖、整合資源,對各方主體的訴求予以分析,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訴求,解決困境,使各方利益最大化,才能實現合作共贏,才能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資產處置工作的深入開展,不良資產處置理念開始由直接清收為主向經營管理理念轉變,不良資產處置方式也由單一直接催收、訴訟清收轉變為多種手段并重,直接清收和市場化處置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清收處置模式。
面對日益復雜的處置環境,一個項目應設計首選方案和一套、甚至多套備選方案。銀行的不良貸款與企業的經營困境,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選擇壯士斷腕的剛性決絕,還是選擇柔性化解,是一訴到底、一賣了之呢,還是以訴促談,或債務重組、債轉股等等,考驗著債權人的智慧與遠見。所以,我們在不良資產處置的過程中,要樹立經營的理念,一戶多策,權衡利弊,尋找最佳的方式和途徑。
李克強總理在介紹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時表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我覺得工匠精神落實到資產處置工作中,體現在:
專注。1981年,全國勞模、農行員工饒才富接手紅坊營業所主任工作時,就碰上一個棘手的問題:原來的生產隊解散了,紅坊營業所貸給生產隊的45萬元債務一下子被懸空。有人擔心這筆錢要不回來了。饒才富沒有推卸,也沒有放松,而是親自和所里的一位員工利用晚上時間,到生產隊協同清理賬目,請人把集體的拖拉機、打谷機、耕牛等進行資產評估。在原生產隊干部的支持下,把涉及189個生產隊的債務,分別落實到了5000多個農戶名下。此后,饒才富又挨家挨戶動員還貸,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饒才富終于把這些不良貸款一分不少地收回來,營業所也在全市第一個實現了“無呆滯、無呆賬貸款,利息全部收回”的目標。正是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成為清收能手。
技巧性。不良資產處置對業務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它需要我們懂得信貸、財務、法律、經濟學甚至是談判學、心理學等多種技術和技巧。例如在一些處置案例中,深入發現股東出資不到位,或者通過報表發現項目資本金被抽逃,可能會幫助我們扭轉項目處置被動的局面。例如減免息處置中的梯度談判,不僅需要全面估計談判形勢,在談判開展過程中,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最好的清收效果。同時,要處理好與債務人的關系,要軟硬兼施,加強溝通聯系,因為沒有人比債務人更了解項目的情況,這其中的深層次信息、關鍵信息,對于不良資產處置往往非常重要。
嚴謹性。資產處置如同一盤棋,只有設計好每一步,環環相扣,才能使最終的方案得以實施。比如債務重組,它是一種階段性處置方式,貸款能否實現重組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對原來的貸款結構做出合理的重新安排。在不良貸款由新公司承債時,為防止因解除抵押并將資產過戶到新公司名下造成債務懸空的風險,在此期間由企業提供合法有效的過渡性擔保,可確保重組過程不弱化。比如債務減免,若是分期還款,必須根據企業情況制定合理的還款計劃,否則可能出現企業籌集不了資金,方案難以實施的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學習,干字當頭,善于思考,才能做好清收處置工作,才能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