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君 智波交通運輸設備有限公司
在時代推動下,會計核算內容已然發生變化,以往的會計核算分類內容已經無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以及各財務崗位發展需求。因此,只有正確認識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差異,才能根據時代變化對會計工作內容的影響,制定出新的會計核算分類標準,為相關工作者提供更清晰的工作職責劃分標準,提升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下的適應能力。
權責發生制是財務會計的前提,但稅務會計并不以權責發生制為全部前提,即財務會計在針對企業經營內容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報告時,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工作基礎,而稅務會計在針對企業涉稅事項開展會計工作時,是結合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為工作基礎的。相較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是在具備一定條件或選擇情況的前提下,應用權責發生制開展相關工作活動的。這是二者在權責發生制基礎前提方面的差異[1]。以商品銷售為例,在以分期收款方式進行銷售時,稅務會計處理將會以合同約定日期為標準,實現收入確認,而非采用權責發生制標準,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降低稅收管理難度,達到反偷稅避稅的目的。
財務會計目標側重于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能夠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信息,使其能夠根據信息內容,全面掌握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走向等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經濟決策。因此,財務會計在企業經營運轉過程中,除自身工作內容中的核算與監督外,還兼具企業經營發展前景預測分析、企業經營發展戰略部署、企業經營績效分析等職能,因此其實際工作目標更側重于企業自身,確保其經營經濟效益。
而稅務會計側重于通過向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涉稅會計信息,以此為稅務部門征稅,以及企業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避稅工作創造便利。與財務會計內容不同,稅務會計更側重于體現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財富分配問題,具備一定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同時,稅務會計內容只能對企業自身的涉稅活動進行核,對企業自身經營發展并不能提供預測分析等幫助[2]。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目標上的差異,導致其實際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使其工作內容性質差異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原則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實質與形式衡量原則方面,是會計信息質量上的差異。財務會計被要求以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為標準,開展會計核算工作,并非完全依照交易事項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算。雖然企業實際交易或事項與其相關法律形式內容通常一致,但是不一致的情況也確有發生。
而稅務會計則將稅法作為衡量標準,其對涉稅事項的核算與確認都是完全按照相關稅法規定進行。
因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財務會計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工作原則,而稅務會計則并不具備該項原則。
該原則差異性導致二者在核算原則方面有所差異,通常情況下,財務會計核算原則是對可能發生的損失費用進行預計,而可能發生的費用則不納入預計范圍。而稅務會計有所不同,其核算原則具體包括收入均衡原則、公平原則、反避稅原則、法定原則以及行政管理原則等[3]。
針對會計核算對象內容,稅務會計內容包含于財務會計內容。稅務會計核算對象,是與納稅企業或納稅人相關的經濟變動事項,而財務會計則需要對企業所有通過貨幣形式進行的交易行為進行核算,從核算對象方面看,財務會計核算范圍大于稅務會計核算范圍。除此之外,從核算依據角度分析,財務會計核算依據呈現一定的多樣性,而稅務會計核算依據則呈現唯一性[4]。
由于二者在計量依據方面有所不同,二者還存在扣除核算差異、特殊事項核算差異、資產核算差異以及特別納稅調整等差異。因此,從核算對象差異出發,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核算方面的差異,導致二者具體工作內容方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核算對象方面的差異,導致二者在工作實行時有一定差異。企業在實際經營發展過程中,為確保自身經營運轉的安全性,會制定一定的預算原則,在其預算原則中,主要是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內容進行預算,而針對潛在的費用內容,則并未對其進行預算。稅務會計則有所不同,其具備的法律強制性等特點,導致其無須遵循會計原則中的部分原則,這是財務會計無法做到的。
針對銷售理念,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首先在前提確認方面有所差異。財務會計銷售額是建立在發生交易的基礎上的,其對收入主要以以下兩方面作為衡量標準。其一,銷售產品必須已經發出,或者有勞務合同作為基礎,即收入獲取過程已經完成。其二,雙方交易合同已經生效,交易款項收取權利生成。在上述兩種標準均達到的情況下,會計銷售額收入確認才得以完成[5]。其次,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銷售內容方面有所差異。財務會計針對會計銷售額,以企業整體生產活動中的經濟效益總收入為定義,以權責發生制為準確認貨物價款收取。而稅務銷售額則是指納稅人從購買方取得的所有款型的應稅勞務。最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銷售額確認方面同樣有所差異。稅務銷售額是以稅務會計規范為準,衡量銷售額。而財務會計是以教義終止后的商業憑證為衡量標準,確認銷售額,若不具備商業憑證,則不能將其視作銷售額。
稅務會計要素主要包括納稅所得、應納稅額、應收入以及扣除費用等四大板塊。而財務會計要素則包含資產、負債、收入、所有者權益、利潤以及費用這六個板塊。
在稅務會計原則中,歷史現實原則是其不變的原則標準,即稅務會計是以稅款征收以及稅法內容為出發點,通過確定性原則去除不存在的現實成本。而財務會計則有所不同,受公允價值的介入影響,財務會計信息自身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雖然得到保證,但是其現實成本同樣受到影響,呈現一定的不確定性。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相關性。財務會計自身信息質量的相關性,主要體現在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方面,即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通過財務會計信息內容,掌握企業綜合情況,在此基礎上及時對企業經營發展做出預測,進而做出有利于企業經營發展的經濟決策。而稅務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主要體現在企業所去除的成本費用以及收入獲取方面。
其二,謹慎性。財務會計工作內容與企業各項業務環節均有一定關聯,使其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因此為確保企業經營經濟效益,財務會計需要針對自身各項工作環節,在謹慎性原則的指導下,針對企業資產與企業經營效益進行準確評估,并且企業內部需要合理安排各項工作順序,以此延長企業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限,有效降低企業經營發展中面臨的風險,在為自身發展保駕護航的同時,也能提升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但在現實情況中,稅務會計在謹慎性原則方面則有所不同,其對稅法標準的執行性,導致企業費用與損失,若未發生,則不能進行扣除。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謹慎性原則方面的差異,是財務人員自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素養導致的,為保護企業經營效益,促進其良好發展,財務會計應利用自身專業經驗,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在謹慎性原則的指導下,最大化各工作環節職能。而稅務會計則以國家稅法對涉稅事項的法律條文規定為絕對標準,以此有效避免企業出現在法律規定范圍外利用稅法的現象,確保各項稅法規定能夠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得以落實,維護其社會效益。
在實際情況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針對總體資金的原則態度有一定差異。在總體上,稅務會計對資金配比原則持支持態度,但是針對增值稅所涉及的稅務事項內容,稅務會計并不支持配比原則。同時,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配比原則內涵,效用同樣有一定差異。財務會計中的配比原則,是指以某段時期內的收入與相應費用進行核算配比,以此分析該時間段內的企業的當期損益,在此基礎上以當期損益內容為主要參考進行收益分配。而稅務會計中的配比原則,主要指在所得稅核算過程中,以稅法規定為標準,針對該時期進行當期扣除,其扣除內容則包括該時期內納稅人發生的費用。通過比較二者在配比原則方面的不同,可以發現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比,在資金配比方面還需要遵守相關性原則。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落實的情況下,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將會愈發明顯,并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企業應結合時代發展影響、市場變化、自身經營情況等,綜合分析二者差異對企業自身的影響,進而對二者進行合理職能分離,使得相關財務人員可將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相應工作領域中,為企業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實現長遠發展目標,創造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