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湖北工程學院 音樂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楚劇是湖北省的三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曾流播于湖北省周邊如河南省、湖南省部分地區,其發生與流傳的區域是相對穩定的。主要在大別山地區鄂東片以西的“楚文化圈”區域,楚劇中蘊含的本土的傳統與民俗、區域的語言與音樂等文化特征非常鮮明;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處于上述“楚文化圈”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建立了針對楚劇的劇種研究與教學研究的學科體系。高校的楚劇傳承主要體現在楚劇的戲曲理論研究、演唱與表演的教學研究,以及校地合作人才培養三個主要的高校傳承體系的逐漸形成。高校的楚劇戲曲理論研究是圍繞楚劇的發展史、劇種音樂和唱腔特征,以及楚劇的名角名家的演唱風格進行的;楚劇演唱課堂教學與表演藝術實踐,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楚劇藝術實踐,“湖北高校楚劇社”的建立,為湖北高校內的研究力量與楚劇院團進行了有利對接,為推動楚劇在高校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高校藝術專業與中等藝術學校階梯式的楚劇人才培養模式,則讓作為地方戲的楚劇獲得了高層次人才的更大生機。
1958年成立的湖北省戲曲學校設置了楚劇科,楚劇以學科層面地方戲專業的身份第一次被納入到專門學校教育體系中。湖北省戲曲學校后更名為湖北省藝術學校,又于2003年升格為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從此,湖北楚劇表演人才的培養擁有了大學專科的教育平臺,開始培養大專層次的楚劇表演人才。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本科層次的設置。而中國的大學藝術教育體系中,以音樂人才培養為目標和以表演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專業學院、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院的數量、體量和招生人數都擁有絕對優勢,但是這些藝術類高校中都沒有將地方戲人才的培養納入自己的教育體系,這也導致了中國傳統地方戲本科以上人才培養的長期缺失,楚劇人才的培養亦面臨這樣的局面。
筆者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導師常留柱先生的教學計劃要求學生們必須學唱戲曲和方言民歌,尤其是家鄉戲,借以形成戲曲基本學養的量化積累。筆者除了學唱京劇、昆曲唱段,更是從無到有地學習了包括楚劇在內的三種湖北地方戲的部分經典唱段,由此對楚劇藝術的價值與風格有了全新與頓悟式的認識,并開始有針對性地從楚劇經典唱段的演唱、課堂教學入手,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實踐,并進行理論總結。而像筆者這樣的高校教師只是將楚劇納入自身教學與研究內容的一批高校教師中的一個。在這樣一批高校教師共同的傾力作為之下,楚劇的傳承在一些高校中逐步形成了比較好的態勢。
2015年,國務院先后發布《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通知,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8年11月,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五十五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中,二十個戲曲主題的高等院校傳承基地入選。湖北省教育廳、文化廳針對全省戲曲進校園活動做出了詳細安排,為了組織不同層級的校園戲曲交流活動,建立了振興武漢戲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高校教師從研究興趣“被動跟隨”到“自覺擔當”,從局外觀察到浸入式進行楚劇舞臺藝術實踐的學術過程,楚劇這樣的地方戲的文化傳承能夠在更多的高校教學科研平臺得到關注、獲得資源傳承。嚴格來說,對于本課題指向的一個自覺推動、開展楚劇在高校范圍的傳承活動的大學教師群體和他們的教學科研成果,學術圈的關注度是不夠的。目前,筆者尚未見到針對這樣一個學術群體的研究論文,而筆者的這篇文章將視野投向這樣一個高校教師的學術群體。
在高等院校,與演唱表演的“教學型傳承”相比,楚劇的戲曲理論研究起步更早,成果更多。楚劇戲曲理論研究的人員以高校藝術院系、漢語言文學與傳播學等院系,乃至經濟學、藝術管理學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課程的授課教師為主體。研究領域涉及到楚劇的發展史、音樂與唱腔、傳播與變遷、保護與傳承、楚劇演出市場經濟等等諸多方面。
針對楚劇的理論研究從最初學者們的學術自覺,經過幾十年的成果積累,其藝術理論研究逐漸系統化。筆者根據CNKI搜索統計,從1960年至今,由高校師生撰寫的以“楚劇”為關鍵詞之一的學術論文有47篇,學位論文17篇,專著2部。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圍繞楚劇藝術本體開展的理論研究,一類是以交叉學科視角對作為戲曲綜合藝術的楚劇進行的理論研究。
1.圍繞楚劇藝術本體開展的理論研究。高校對楚劇藝術本體的理論研究主要從楚劇的唱腔與唱法、音樂與伴奏、舞臺表演、文本與語言、文化生態、發展歷史、戲曲美學等諸方面展開,這是高校楚劇研究成果最豐碩的一個領域。筆者在本文中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闡述。武漢音樂學院劉正維教授早在1960年發表在《音樂研究》上的學術論文《楚劇的迓腔》[1],就詳細闡述了男女迓腔的異同,并分析了楚劇迓腔在當時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之后研究楚劇音樂的學者們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武漢音樂學院蔡際洲教授1995年發表的《楚劇的傳統伴奏形式》[2],則對20世紀20年代初楚劇加入胡琴伴奏后至1956年實行定譜之前典型的主腔——迓腔的即興式伴奏做了細致分析研究;另一篇重要的文章《楚劇音樂的可持續發展》[3]中提出楚劇音樂要保持自身風格的多樣性、創作方式的多樣性,從學術理念和具體措施探討了楚劇音樂的可持續發展。
蔡際洲的《楚劇〈大別山人〉音樂創作述評》[4]、漢口學院教師王夢熠的《窮工極巧 情韻相生——淺談楚劇音樂的藝術特色》選取楚劇劇目《追報表》和《大別山人》,通過具體的楚劇現代作品的音樂創作,揭示了楚劇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性。蔡際洲教授指導的碩士劉潔通過研究“楚劇名家張巧珍及其演唱藝術”,嘗試為楚劇聲腔演唱和聲樂學習提供參考與借鑒。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教師肖云亭在《淺議楚劇京胡演奏中的托腔》一文中探討了楚劇京胡的托腔的幾種主要手法。
中南民族大學教師趙靜、趙潔瑋與華中師范大學周希正教授合作撰寫的文章《文化的交融與碰撞》[5],根據2016年12月在武漢楚劇院舉行的“湖北高校楚劇聲腔迎新演唱會”上高校的聲樂教師們在舞臺上的親身實踐,深層解讀了這次楚劇發展史上高校聲樂藝術與楚劇聲腔文化首次大規模的文化交融和藝術交流的文化事象。陳庚在導師周希正教授指導下撰寫的畢業論文《湖北楚劇的傳承與發展》,比較詳盡地梳理了楚劇的發展與傳承脈絡。此類文章還有湖北工程學院教師田丹及其學生劉晨撰寫的《楚劇在孝感地區的源起、發展與傳播研究》、魯勇的《楚劇的生存現狀與發展對策》等。
趙靜于2018年出版了楚劇研究的新著《楚劇時空格局演變與傳承發展》,系統介紹了楚劇時空格局演變規律和現代傳承發展知識,總結了楚劇的基本特征和藝術特點,分析了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了保護與傳承楚劇的建議和意見。曾經在湖北藝術學院作曲系擔任教師,后擔任武漢市楚劇團團長的國家一級作曲朱彬老師撰寫的專著《楚劇音樂概論》專門針對楚劇聲腔的板式變化規律、文武場音樂的伴奏手法等進行了論述,是一本了解楚劇音樂的富有價值的文獻。
2.以交叉學科視角對作為戲曲綜合藝術的楚劇進行的理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葉萍以《楚劇研究述評》一文梳理了有關楚劇研究的文本資料。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秦萍的《淺談楚劇的歷史及發展》[6]和另一位教師韋也納的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劇”傳承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分別以藝術發展史、“非遺”應用社會學的角度對楚劇的過去、當下與未來作了學術闡釋。
武漢音樂學院教師徐燁的論文《城市民間劇團表演繁興的文化闡釋——以武漢市武昌平湖門地區的民間楚劇表演為例》、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師朱家駿的論文《武漢地區業余楚劇團生存現狀調查研究》均以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進行民間楚劇的個案研究。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教師丁典、何廣慶、李金華的《楚劇傳統元素在裝飾應用中的美術研究》針對楚劇中傳統元素的裝飾特點,解析舞臺設計、戲劇臉譜與服飾裝扮的應用價值。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胡非玄的《國民政府的許可證管理對楚劇發展的影響及思考》,以演出許可證管理對楚劇發展的影響為切入,思考了如此背景下的戲曲政治化的一些問題。
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偉鈞、傅才武及教師李愛國的論文《近代傳統戲劇演進過程的經濟學解讀——以漢劇、楚劇等為例》,傅才武的另一篇文章《老郎廟的近現代變遷——以漢口為中心文化娛樂業組織形態的一個側影》,從經濟學視角探討了近代傳統戲劇的商業化蛻變、組織形態及其對文化娛樂業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具有現代意識的把握和觀照。
楚劇的教學與實踐引入湖北的高校課堂是近10年來的事情,教學承擔者主要是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教師和受聘到高校進行教學的楚劇院團的專業演員。相對楚劇理論研究,表演學科體系的建設有不少現實困難。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楚劇傳承多是以課程或教學形態呈現的。近五六年來,楚劇表演學科的建設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的幾所高校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比如:中南民族大學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楚劇藝術鑒賞選修課;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專業研究生的楚劇必修課程,該校的學子們還創作拍攝了楚劇題材的微電影《楚劇班》;湖北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牽頭成立了湖北高校戲曲聯盟,開展了豐富的包括楚劇在內的校園戲曲藝術活動。楚劇校園藝術實踐活動現已覆蓋湖北省部分高校,多以藝術學院為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高校的表演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楚劇傳承。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丹麗與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周希正都有過楚劇科班學習的經歷。劉丹麗出演的楚劇《思情記》曾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在自己的民族歌劇表演課上,有意識地將楚劇演員的表演基本功滲透進了教學中。
周希正為華中師范大學民族聲樂的學生開設戲曲課,還聘請了武漢楚劇院一級演員王文華共同為學生授課,采用中國戲曲“團帶班”的形式帶著學生學習傳統楚劇經典唱段、折子戲,并將地方戲曲進入高校音樂教育體系列為研究課題,學生們學習楚劇的過程成為這一課題的研究對象。楚劇《站花墻》折子戲榮獲“2016年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大學組二等獎。
江漢大學教授吳姿霖將楚劇經典唱段納入自己的民族聲樂教學曲目中,在本科生、研究生中開展楚劇演唱與研究。在2018年江漢文化第三期藝術慕課——“楚劇藝術”中,吳姿霖請來劉丹麗教授為大家作專題講座并現場授課。
湖北大學教授周麗玲從十年前開始在湖北大學推行戲曲教育,學校不僅成立了梨園劇社等社團,每周還有戲曲講座、“戲曲角”等豐富活動,楚劇的研習成為重要的活動內容。
湖北工程學院副教授張青為聲樂本科生開設楚劇藝術實踐課,講授楚劇知識、學唱楚劇名段、訓練身段表演,并一直堅持到基層做民間楚劇的“田野考察”,其指導民族聲樂方向學生排練楚劇《瀟湘夜雨》折子戲,參加“2018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榮獲大學組三等獎。
2.“湖北高校楚劇社”的建立與貢獻。2016年5月,“湖北高校楚劇社”正式在武漢大學掛牌成立。由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四所高校共同發起,并聯合武漢市楚劇院,在武漢大學人文館舉行了第一場“湖北楚劇高校演唱會”,位于武漢的各大高校的師生戲迷和許多楚劇藝術家出現在同一個舞臺上。劇社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湖北省各大高校師生的針對楚劇傳統藝術的審美情趣,保護性地傳承地方戲曲民族文化,推動楚劇進入高等院校學術研究,豐富高校師生的文化生活。
同年6月,新增五所一共九所高校聯合武漢楚劇院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新增的院校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工程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自此,以武漢市楚劇院的“楚樂戲苑”劇場為高校楚劇社表演實踐的大本營,先后聘請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武漢楚劇院知名演員宋濤、王文華、夏青玲、余維剛等為高校楚劇社的學員們講課,進行討論交流。通過表演、學術交流、指導等多種方式,使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理解楚劇藝術,保護楚劇音樂,提高高校師生傳承發展地方戲曲的意識,促進楚劇藝術的穩步發展。
2017年,“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在武漢舉辦,武漢楚劇院聯合湖北省十五所高校舉行“湖北高校楚劇演唱會”[7]。演唱會上湖北大學八十名在校大學生演唱新編楚劇《三月茶香》《萬里茶道》的群演唱段,十幾名高校的聲樂教師陸續登臺演唱楚劇經典唱段。湖北高校楚劇社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堅持舉行楚劇交流活動,“湖北高校楚劇演唱會”也長久在各個大學演出。楚劇社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將熱愛楚劇的各大高校師生集聚在一起,既有“歌曲聲樂”與“戲曲聲樂”的唱法技術互動,又有“人聲室內樂”與地方戲的審美傳統之間的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傳承生態,提供了學術支持,為楚劇的高校傳承發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中國地方戲因方言、地方音調等因素的制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與京劇的皇城文化、昆曲的文人文化所不同的是,楚劇在1926年成為“劇”到今天不到百年的發展史中,更多地是在大別山區及其以東,洞庭湖以北的民間流布、傳播,楚劇代表的是“古楚語區”的民間文化。在現代社會不斷提速的城鎮化進程中,楚劇作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著地緣優勢的位于湖北省的高等院校的支持,楚劇的保護與傳承需要高等院校這樣具有科研、教學、藝術創作等諸項功能兼備的平臺,盡快形成常態化的校地合作“楚劇人才培養”體系。
1.高校與地方院團的校地合作楚劇表演暨研究人才培養體系。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是湖北省的重點藝術高職院校,該校戲曲表演專業楚劇科是最具特色的專業之一。1999年6月,原湖北省藝術學校與華中師范大學合作辦學,成立了華中師范大學藝術職業學院(二級學院),后于2003年成立湖北藝術職業學院。50多年來,該院在培養楚劇人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了毯子功、腿功、身訓、把子、唱腔、劇目、音樂理論等,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還設置了楚劇表演及伴奏專業,培養高層次楚劇人才,獲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為湖北地方戲劇藝術劇院等省內各專業院團、非遺傳承中心定向培養楚劇表演的專門人才。
而在楚劇高級研究型人才培養方面,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希正教授一直致力于培養具有表演能力的湖北地方戲(楚劇、漢劇)研究的學術型碩士,通過在民族聲樂的教學課程中溶入戲曲聲樂的教學,在藝術實踐引入戲曲舞臺表演,開展戲曲科研課題研究實現培養目標。目前,已經有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武漢楚劇院從事楚劇研究工作。
2.重點省屬高校為基層楚劇社團提供傳承培訓體系。2018年7月,湖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承辦了國家文旅部、教育部聯合湖北省文化廳的楚劇傳承人項目,項目主持人為該中心主任周麗玲教授。由國家級傳承人和取得文華大獎的楚劇名家、流派傳人聯合高校教師在湖北大學免費對來自全省各地五十個地方楚劇班(包括國辦劇團和民營劇團)的學員共計五十人進行為期三十天、四百二十八節總課時的楚劇培訓。培訓內容以非遺基礎知識、中國戲曲史、湖北地方戲曲概況、楚劇史和其審美特點等為教學中心,注重藝術實踐訓練,通過選取楚劇中系列經典折子戲和代表劇目,訓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提升學員對中國傳統戲曲與楚劇的認知能力、核心技藝與表達能力。該培訓班如此大規模地將楚劇的基層傳承人群聚于高校課堂,在楚劇的高校傳承史上是一個首創。而這樣的保護型基層楚劇人才的高校培訓班將有針對性、有計劃地舉辦,形成借助高校平臺的非遺傳承體系。
處于“楚文化圈”的部分高校為楚劇的高校傳承發展做出了努力,形成了較系統的楚劇教學與研究的學科體系。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楚劇的高校傳承發展是一項繁雜而系統的工程,各方的共同努力是必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大學生群體更有義務參與楚劇的傳承。充分發揮高校師生對楚劇傳承發展的積極作用,讓高校師生與楚劇碰撞,從而促進“楚文化圈”高校的戲曲傳承達到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