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霞 河南省工業學校
《中職德育大綱》總則指出:中職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適應能力既屬于心理范疇,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疇,和中職學校學生培養的品質密切相關。培養中職學生的適應能力,已經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寫進德育大綱。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數將在未來走進生產一線。他們素質的高低,適應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因此,中職學校應該把提高學生適應能力作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歸到學校日常教學教育工作中。
富士康員工爬到廠房頂層,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這份工作剛剛干了一個月;連上三個月夜班,18歲小伙子想不開喝下農藥,一時間大街小巷,到處都是人們議論的聲音:跳樓者都為一線員工,年齡多在二十歲左右,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選擇了一條與同齡人不同的道路,讓全社會為之震驚。富士康事件不是個案而是近些年來類似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只因為這是短時期內發生的相繼性群體事件,具有很強的社會轟動效應,才引起眾人的關注。其實,處于轉型期的我國,還有許許多多自殘輕生的個體事件因為影響面小沒有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媒體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究其原因,現在的年輕人適應能力差是根本原因。中職生作為未來產業工人的后備軍,其適應能力的現狀究竟怎樣呢?答案是不容樂觀的,主要表現在:
1.學習方式不適應。從初中生到中職生,學生會產生一系列不習慣、不適應現象。多數初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中考,導致德育退居其次,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僅成為一種口號。而中職,更看重學生自主學習,給與了學生更大的個人時間和空間。沒有升學壓力,沒有老師強制,很多學生反倒無所適從,一時間,失落、空虛充斥思想,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中學和中職相比,學生的學習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生活節奏和內容大不一樣。在中學,三點一線一切圍繞成績,在中職,課余生活的比重明顯增加,各種社團多彩紛呈,各種愛好和特長可以盡情發揮。教學內容也有很大區別,在中學,學生主要是學習基礎課程,所學內容相對固定,而且在整個過程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在中職,學生主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目標是能讓他們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課程的多少也不一樣,中職多達幾十門課,而中學最多十幾門;中職開設的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本學科前沿的知識和發展趨勢,側重于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使中職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
2.管理形式不適應。如果說義務階段主要是應試教育,那么中職則是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然而,學生的個人行為和思想并沒有和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方式相吻合。相反,大部分的學生表現出各種不適應甚至有抵觸的行為和心理。中職重視養成教育,在個人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禮儀素養等方面有較嚴格的要求。但很多學生都我形我素,自以為是,常常與學校的管理發生沖突。
3.生活方式的不適應。一般的中職學校,生活條件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學校提供食宿,就是希望學生通過集體生活,能夠培養起碼的自理能力,學會與人溝通共處。然而,事與愿違,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集體生活不適應,不愿意和多人共處一室,覺得沒有家里自由和舒服,忍受不了來自不同地方同學不同習慣,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讓他們常常呈現出煩躁、怪癖、乖張、暴戾。于是為一點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墻上網、晚寢吵鬧等違紀行為屢屢發生,讓很多教師無可奈何,常聽到一些老師感慨;教育是無能的。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會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多父母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過多地代勞行為,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味地賞識教育,造成孩子抗挫折能力極其地弱,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富二代”,也不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只是一味溺愛寵順,造成孩子心里缺陷,不懂感恩,覺得別人對他們的好都是理所應當,結果就造成溫室里的花兒經不起風吹雨打。錯位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孩子強烈的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加上初中教師單純追求升學率而讓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在復雜的現實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職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從心。中職生中,頂撞老師,逃學曠課、受批評后出走等現象層出不窮。
5.貪圖安逸不肯吃苦。不少零零后學生,家庭條件普遍優越,吃好的穿好的,電腦電視手機游戲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家務活和體力勞動都是爸媽的事,就連洗碗掃地簡單的家務也很少參與。在學校里也是漫無目標,索然無味,昏昏沉沉、毫無生機。“晚睡晚起,熬夜游戲,刷劇聊天,面包 飲料,對學習不感興趣,做事有頭無尾。”
6.時間觀念淡薄,紀律意識不強。中職學生難管理,這是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輕重尺度不好把控,你管緊他就發跳,你管松他就發躁。要想在松與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還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職校園,遲到曠課習以為常,課堂之上是各行其是,一言不合拳頭說話。理論學習一竅不通,專業技能難登大雅之堂。結果是學有所得鳳毛麟角,一無所成多如牛毛。“學會求知、學會技能、學會做人、學會合作”成了空頭口號,唯有少數學生是按著我們的培養目標獲得了發展。
7.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缺失。現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甚至嬌生慣養,要什么給什么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導致學生就業能力差,不服從企業的管理,對一線生產勞動的不情不愿。據統計,每年應屆畢業的中職生,能夠在在一家企業干滿一年的不到10%,甚至一年內跳槽兩到三次的比比皆是。如果不能足夠重視,不想方設法培養中職生的適應能力,勢必會加大企業員工的流失率,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