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峰 郭曉蓓 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宿舍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宿舍的環境衛生關系到宿舍成員的生活狀態和身心健康,如果宿舍里垃圾堆積,個人物品隨意擺放,就會影響到宿舍成員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妥善處理宿舍的衛生問題,繼而方能維持宿舍內部的團結和整體的凝聚力,減少舍友矛盾。
社會工作是一門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學科,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以團體和小組為工作對象,通過社會工作者明確工作目標,有目的地進行小組活動的設計和促進組員的互動,有效的幫助組員調節和改變自己的行為,讓組員產生新的行為表現;其也很適用于宿舍環境衛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
舒茨的人際需要三維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其中包容需要就是指與人交往、歸屬的需要,在大學宿舍環境衛生問題中,包容他人的需要如果只是單方面被動進行,得不到互補,就容易導致寢室內部人員的矛盾沖突。畢竟保持宿舍內部衛生的安全整潔是每位宿舍成員的基本生理需要,在此基礎上,宿舍成員彼此的和諧相處就是更高層次的需要。那些衛生糟糕的成員往往容易被他人疏遠,導致宿舍歸屬感缺乏,情感需要也就無法正常獲得。從需要理論來看,宿舍衛生問題是一個多數大學生從宿舍里獲得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阻礙,整潔、優美的宿舍環境理應是每個大學生的需要。
庫利的鏡中自我理論認為個人的自我觀念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人們對于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來源于他人關于自己的看法的反映。在宿舍內沒有關心自己的個人衛生和宿舍的公共衛生,可以感覺到在同寢室的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差,會對這種形象做出否定的自我評價,從而對自己的行為而感到愧疚和屈辱感,從而與宿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在小組工作中,從相似的組員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對小組成員進行觀察和了解,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反映的評價,建立更明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節和改變。通過鏡中我理論,可以讓宿舍成員知道自己的錯誤衛生行為,從而進行行為的調節與改變,產生正確的衛生行為。
作為小組工作四大模式之一,發展模式強調以人的發展為中心,該模式注重人的社會功能的恢復并預防人的社會功能的缺失,以發展人的社會功能為目標。發展模式主要運用生命周期理論與社會角色理論,強調關注個人自身的社會功能,在宿舍衛生問題上,運用發展模式可以更貼切的解決問題,幫助案主在改變錯誤衛生行為的同時更好地發展自身,組員也可以在發展小組中通過互動溝通、交流學習以及彼此的經驗分享達到自我實現,宣泄宿舍衛生環境差帶來的負面情感,在這一模式中,工作者主要扮演使能者、教師、示范者及協調者的角色,幫助服務對象建立小組共同的目標,形成小組共識與小組動力,為成員提供支持,發掘內在潛力。
小組前期,小組成員進行自我介紹,互相認識,評價自己對宿舍環境衛生問題的認識程度,明確改善宿舍衛生的小組目標,幫助小組成員自身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調節自我的行為。小組工作者與組員初次見面時,先與其進行小游戲,通過小游戲來消除他的焦慮情緒,通過組員對自己宿舍衛生問題的描述,讓工作者對各個組員的衛生意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方便工作者確立小組目標。工作者尋找校園衛生優秀宿舍,讓組員明白優秀宿舍的衛生,積極傾聽組員對宿舍衛生問題的看法,了解小組成員不注意個人衛生的原因,根據得的反饋來制定活動內容。小組處于一種矛盾、沖突的狀況下,為緩和這種局面,工作者協助小組成員進行配合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深刻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增進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培養組員的默契,互相學習成員的優點,增長知識和能力。
小組中期,協助小組成員進一步認識自己,鼓勵小組成員互相尊重與關懷,明確目標,禁止組員內部斗爭。小組工作實務非常重視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認識成員,非常強調群體生活的重要性,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互相認識和了解,小組組員之間產生信任與接納,對小組有歸屬感,小組內部出現關懷和尊重的氛圍。在宿舍衛生問題上,組員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認識自己在衛生問題上的錯誤認識和不當行為,經過組員共同協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宿舍衛生標準,對自己的個人衛生做出批判,并在組員的監督下進行改變。組員相信自己回到宿舍后,可以更好的處理宿舍內部衛生狀況,相信自己可以與宿舍其他成員一起在良好的宿舍環境中度過四年的美好生活。
小組后期,進行活動的評估,對小組成員進行鼓勵。分離在即,處理好成員的離別情緒,合理的宣泄一下這些負向情緒。小組進行宿舍衛生問題的總結,組員講述自己的在本次宿舍衛生改善小組中獲得心得體會和以后在宿舍中做出新的行為表現。通過本次的小組活動為受到宿舍環境衛生問題而面臨的人際關系危機的小組成員,在一定程度上重拾信心,實現了從原來對宿舍衛生“無動于衷”到現在“積極主動”的態度轉變。在小組結束之后,還會進行對小組成員長達半年的跟進,看看小組成員在小組工作中得到的知識技巧是否可以幫助他更好的在宿舍衛生環境和人際關系上做出改變,來評估本小組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