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會麗 長沙師范學院
從近幾年審計詢價的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入精力過多,效率不高。審計人員經驗不足、詢價渠道單一、程序不規范,審計詢價面臨諸多風險。
1.采購方案的風險。采購方案有申購單位提出,教務部門組織專家論證。采購方案標明物資名稱、規格標準、技術參數等,方案論證后,由相關部門及專家簽字認可。方案論證、審核流程是完善的,但在實際詢價的過程,會遇到技術指標模糊,市場上能滿足使用效果和性能的設備五花八門,廠商無法提供準確的報價;技術指標指向唯一,僅一個特定的品牌可以滿足,提供的其他參考品牌廠商表示均不能滿足,無法提供報價。這兩種情況造成審計詢價結果依據不充分,審計部門處于被動,容易被牽制,不能合理確定上限值。
2.詢價渠道的風險。由于咨詢公司具有專業的人員,完善的詢價流程,多元化的詢價渠道,目前主要委托咨詢公司進行詢價,其詢價是依據甲方提供的技術方案、技術指標、參考品牌,一般提供三個廠商的報價。但同時咨詢公司掌握大量采購信息,這其中隱藏巨大風險。(1)咨詢公司是否被供應商買通,故意整體提高報價,損害學校利益。(2)采購信息泄露,有的廠商提前了解學校的采購需求后,搞區域壟斷、行業報備,市場價格內部同一口徑,審計詢價收效甚微。同時受審計人少事多的限制,更不可能全面地進行市場問詢,影響詢價效能。
3.審計人員主觀性。審計詢價來源于咨詢公司、市場走訪、信息造價、網上信息等,價格參差不齊,有高、中、低三種檔次,甚至同一型號的商品,廠家報價也不相同。一般情況是選擇比預算價略低的中檔價格,有時會選擇高于預算價格的高檔價格,綜合考慮后確定全部物資的上限值。但如果遇到申購單位不認可審計結果的情況,會適當考慮他們的意見,提高上限值。雖然盡可能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確定上限值,但其中不乏主觀因素在里面,且這個過程是缺乏監督的,沒有相應的操作規范可參考。
4.審計程序的風險。正常的送審程序是申購單位編寫采購方案、填寫采購審批表完成審批程序、組織專家進行方案論證、完成論證的采購方案遞交審計送審。審計根據采購項目大小確定審計詢價時間,一般是7-10個工作日。實際工作中會遇到項目比較緊急,紙質版方案專家未簽字、審批流程未完成,就要求審計依據電子版方案進行詢價,后期又出現技術指標變化,同時沒有充足的詢價時間,能咨詢到的價格較少,導致詢價結果依據不充分,很難合理確定上限值。
審計詢價的目的是審計人員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待審的采購物資的同期市場價格,與預算價格進行比較分析,為采購單位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價格,作為招標上限值。如何采取防控措施,降低詢價過程中的風險,確保價格合理公允,需從以下幾點考慮。
1.拓寬詢價渠道:目前是委托一家咨詢公司進行詢價,預算充足的時候,可考慮多引進一家咨詢公司,確保平行比對的參考價格更多更全面,降低咨詢公司和供貨商串通的風險。鼓勵審計人員深入市場,做到對詢價物資心中有數,掌握更全面的信息,避免被供貨商蒙蔽。
2.審核采購方案。采購方案的完整性、科學性是開展詢價工作的前提。在接收采購方案后,開始詢價前,審核采購方案,確保物資規格標準、品質特征、參考品牌、圖紙等完備,采購審批流程完成。當發現技術指標指向唯一時,要求重新組織專家論證,如若后期發現技術指標存在問題,建立項目負責人約談機制。同時要求送審單位簽署方案不再變更的承諾書,確保采購方案不隨意變更。
3.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最終的上限值由審計人員參考各方價格確定,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主觀因素,審計人員的素質提高了,主觀因素所占比例就會大大降低。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責任心、使命感、了解或熟悉被審計領域的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職業操守和業務水平能力,以便有效開展詢價或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詢價過程中的問題。審計人員不但要發現問題,還要提出意見,同時讓采購單位接受意見,并與之一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總之較強的業務能力包括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問題的能力是有效開展詢價工作的前提。
4.規范審計程序。審計程序規定了為實現目的所必須實施的各項具體步驟,可以保證審計人員不至于忽略重要的審計步驟和主要事項,以便從審計程序的角度,保證審計質量。規范化的審計程序使審計工作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證審計業務質量,提高審計工作信譽的前提條件。通過規范化的程序,較好地把握審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例如嚴格審核采購方案、審批流程,嚴格控制詢價時間和遵循詢價流程,甚至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考慮審計中隨時可能遇到的更為復雜的問題。
審計詢價直接影響采購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關乎學校的發展,意義重大。做好審計詢價風險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防范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