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駒 李盛基 長春工業大學
1.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高等院校,離不開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它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是教育質量與教育成果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具有相當的差距,所以要對我國高校治理能力反思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培育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意義。
2.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順應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進程。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最高級階段,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對教育質量的把關的進一步嚴格,保證國家高素質人才的質量。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刻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3.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高等教育內部的完善提供了進一步的治理基礎。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框架已經成型,基本與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吻合,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的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參與主體的決策權力失衡。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的利益主體是社會、政府和高校,決策權力的分配問題是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治理的核心。政府與高校之間的決策權力往往傾斜于政府,政府占于主導地位,高校居于從屬地位,往往會因為信息的不對等的情況等造成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和教育資源分配效率的低下問題。社會作為高等教育的最終歸宿,提供了高校生存發展應有的資源,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成果理應有監督和評價的權力。但是社會涵蓋范圍龐雜,與高校之間缺乏對應參與治理的渠道,治理權責的不明確等等原因造成了社會在面對對高等教育的治理時處于治理的邊緣化地位。治理主體之間存在的問題其實反應了高校現代化治理水平的低下,這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障礙之一。
2.高校內部權利形態的調和問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下,學術權力曾依附于行政權力與政治權力,學術權力微弱的形態持續至今。行政權力和政治權利被高層掌握,控制著學術的發展方向,學術權力被迫下移到學術基層,聲音微弱,學術權力對學術自由有重要意義,但學術的要求和行政管理的要求不匹配,所以“去行政化”被提出,但是歷史原因的影響和權力之間的矛盾使“去行政化”無法實現,成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存在阻礙。
3.高校的民主體系不健全。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里,“去行政化”的艱難實施反應了“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高校內學術權力的微弱,使行政權力和政治權力更具有話語權,也就影響了民主在高校內的完善和發展。在高等教育治理的三個主體中,高校依托于政府,社會在高等教育治理主體里的邊緣化,使監督的多元框架難以形成。同時政府過度參與高校治理,限制高校的自主性,對其他民主主體的參與積極性也是一個打擊。
1.建立多元參與主體的共治體系
首先要堅定跟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在現代化進程加深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黨對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領導。其次,要確立政府的管理地位,政府對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教育資源的等支持,因此也理應有管理高校發展的責任,檢測教育成果的義務。再次,應該擴大高校的自主辦學權,將自主辦學權歸還給高校。最后,社會的監督權要積極履行。社會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所需的資源,社會應有監督的權力,同時,社會作為外部監督,可以讓高校的權力運作透明陽光,緩解甚至消除高校與社會之間信息不對等的現象。
2.以學術權力為核心,“去行政化”
學術權力是高等教育最原始的權力,它能保證學術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的自由自治。以學術權力為核心,要擴大基層的學術組織的權力,弱化行政權力和政治權力對學術自由的影響。行政權力和政治權利的發展是為學術研究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所以要以學術需求為導向,建立以學術為主導的發展目標。對于高校中行政化嚴重的問題上,嚴格按規章執行,選拔校長、校務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各司其職,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將行政管理的職權分散開來。
3. 創新高校民主政治的治理機制
民主制度的完善是對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巨大的推動。要實現民主政治的治理機制,首先要完善已有的民主測評體系,通過對以往測評的結果,將測評體系原有的瑕疵改正,將其變得更具科學性,也更有針對性。其次,要對參與民主主體有明確的定位,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民主機制。在民主評價的過程中,為確??尚哦群屯该鞫龋瑢⒚裰髟u價的過程暴露在陽光下,公平公正公開。通過民主評價的過程,吸納大多數群體的意見和建議,最終達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