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鳳明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人才是高職高專院校發展的第一要務,高職高專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直接作用于高校教師,關乎教師的生存和發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和長遠發展。基于人事管理在高職高專院校發展中的重要動力作用,學校需要建立并完善人事管理中的激勵機制,形成一套貼合自身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激勵體系,充分發揮激勵機制對人才的管理作用,不僅能吸引人才,更能留住人才,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各種潛能,進而提高高職高專的競爭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永葆獨特優勢。
第一,在高校人事管理中激勵機制是一項重要內容,人事管理的一個職能就是運用各類方式來優化配置人力資源。而激勵機制則是運用各類方式來讓管理人員在自身崗位上做出最大貢獻,所以激勵機制是人事管理職能的核心。第二,激勵機制給教職工改善自身生活條件提供了可能。運用激勵機制主要是通過提高教職工的薪資、福利等物質條件來提高其工作積極性,這樣一來就能夠讓教職工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進而促使其更為積極的投入到工作當中,第三,激勵機制的運用能夠促使教職工不斷發展,高校可以科學設置激勵目標來引導教職工逐步朝著該目標發展。
能夠降低師資管理的成本,充分保障教職工激勵機制的實施更具有激勵性和靈活性:首先建立科學的激勵制度、注意各項機制之間的和諧,避免沖突;其次,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從單一的考核方式轉為多方位多角度來評價教職工的工作質量。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數字校園和信息校園,信息流程的再造,把學校的規章制度貫穿在流程管理系統中,進一步推動實現學校的制度管理,制度保障,提高教職工激勵機制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考評方式多元化,盡量豐富考核手段,在追究考核數據標準化的同時,對教師進修定性考察,客觀公平公正降低主觀因素對考核結果的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各個高校對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能否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成為決定高校最終是否能夠站在時代前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各個高校都在努力建立高效的薪酬激勵機制,想方設法增強高校對人才的吸引力。就高職高專院校而言,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確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是科研型的還是技術型的還是教學型的人才,然后根據每種人才的特點制定針對性極強的人才引進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打破“大鍋飯”的平均分配觀念,讓能者多得,鼓勵創新創造,提高創造性薪資獎勵所占的比例,改變傳統的固定收入占比高、浮動收入占比低的不合理薪資機制結構,提高中青年教師、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認知激勵就是將教職工對工作和雇傭關系人認知作為核心激勵機制。如在與教職工溝通交流時高校管理人員可以對教職工性格特征及其工作成功及失敗的成因及方法、教職工職業態度及夢想等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進而以此為基礎來展開與教職工的溝通和交流。首先,應當對高校全體教職工進行職業成熟、崗位職能匹配以及人格心理特點等各項心理測驗,進而可以看出許多教職工在職業心理發展與高校發展實際需求方面不匹配。其次,高校可以聘請職業規劃專員及心理咨詢師來為教職工開展相關指導及相關輔助工作,盡可能地指導和幫助教職工對自身職業發展趨勢及目標進行確定,掌握教職工心理發展狀況等。最后,作為高校人事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對一些績效有所下降的教職工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進而有效掌握教職工思想動態及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等等。再將溝通交流取得資料、教職工心理測驗結果以及教職工職業發展目標等進行全面系統性的研究和分析,進而運用更恰當的方法來做進一步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教職工充分理解和認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充分認識到高校人力資源對教職工自身職業發展的關注及重視,進而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
在關于高校教職工人員考核標準的設計過程中,設計方應該加強過程上的優化,唯有實現結果與過程考核相結合,才能實現對教職工工作質與量的綜合性評價,而不是以單純的量化數據作為考核依據。考核制度是以做好本職工作為出發點,獎勵制度是以通過樹立優秀典型人物,引導大家自我評價,分析個人在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改善工作效率為出發點。然而,在現階段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考核內容與崗位并沒有完全實現有效對接,導致教職工的考核難以反映出其崗位工作人員的真實工作水平,應考慮如何實現系統性、立體考核機制。
高職高專院校承擔著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人事管理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發展的關鍵因素,應當被充分重視。人事管理中激勵機制的制定應依據一定的理論并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兼顧科學性與合理性,充分調動每一位教職工的積極性。希望通過本文的初步探索和分析,為高職高專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思路,為高校協調、和諧、持續發展貢獻一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