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橋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財務處
經過修改,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令第707 號),從2019 年1 月1 日開始執行,隨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也發布了一系列相關的公告、管理辦法、操作辦法等,這些新的內容給廣大財稅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指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英國從1799 年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稅,逐漸演變,至1874 年這種稅變為一個穩定的稅種,也就是個稅的前身,因此可以說英國是世界上最先征收個稅的國家。
我國最早曾在民國時期,開證類似的所得稅叫薪給報酬、證券存款利息所得稅,該兩類稅法,雖然類似個稅,但仍不是現代結構的個稅模型。直到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1980 年9 月12 日通過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由國務院批準后,財政部在當年12 月14 日發布了《個人所得稅施行細則》,僅僅實行了對非我國國籍人員征收個稅,個稅制度至此方始在我國建立。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建設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免征額從每月800 元到1600 元,再到2000 元、3500 元,直到目前的5000元;超額累進稅率也從9 級調整到目前的7級;個稅稅前扣除項也從二大項(基本扣除、專項扣除)提高到三大項(基本扣除、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 年出臺以來到2018 年6 月19日經歷過七大修,當天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了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此地大修改,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變革:即將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勞務報酬以及工資薪金等四項勞動性所得創造性的實行了綜合征稅;起征點也由3500 元/月提高到5000 元/月(即6 萬元/年);首次推出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包含子女教育項、繼續教育項、大病醫療項、住房貸款利息及住房租金等;對稅率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擴寬較低檔稅率的級間距,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稅收再分配收入的調節機制,積極為全民減負,激勵全國各級群眾通過勞動致富、努力增收、邁向共同富裕。
修改后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令第707 號),從2019 年1 月1 日開始施行。新個稅法的實施,涉及各行各業,當然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從施行的開始及過程,通常會遇到如下問題:
高職院校實際實施人員往往不夠了解新個稅法的各個細節。在高職院校,實施新個稅法的具體部門一般來說都是財務部門,而財務人員往往具體日常業務繁忙,對于此次國家大范圍個稅改革,個稅征管模式、新加入的6 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居民與非居民的區分及個稅申報方式的劃分等內容,都向一線財務人員在實際實施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挑戰。
一項新政策的實際落地,都是先通過單位職能部門再到其他相關人員。此次新個稅實施是與每個人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一項利民政策,必須每個人都要充分理解且高度重視與配合,因此簡單地的利用網頁、信息公布欄等方法宣傳,往往會出現宣傳覆蓋面窄、權威性差的現象。
專項附加信息采集是此次新個稅能否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在信息采集過程中,涉及人員種類多、結構復雜、層次不統一,專項附加信息采集涉及的信息又事關個人隱私,因此在采集過程中既要準確、細致、全面,又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并不容易與簡單。
根據上述遇到的實際問題,本人結合實際的工作經驗,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解決。
一是掌握重要的時間點:新個稅法已經于2019 年1 月1 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從2018 年10 月1 日至12 月31 日,先將工薪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 元/月,并采用新的綜合所得稅率;新個稅法規定個稅按月預扣預繳,按年清算,清算時間為次年3 月1 日至6 月30 日內。二是掌握重要的不同點:前個稅按月扣繳,新個稅按年扣繳,假如每月發放工資金額一樣,當月所扣個稅額并不是一定相同。三是掌握重要的概念點:不理解“稅前扣除項”與“專項附加扣除項”的區別,容易混淆,稅前扣除項包含5000 元/月起征點、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以及住房公積金,專項附加扣除項包含子女教育項支出、繼續教育項支出、大病醫療項支出、房貸利息支出或者房租支出、贍養老人項支出六項;居民與非居民,居民一是指有住所(特指因家庭、戶籍、其他經濟利益關系而在我國境內習慣性地居住,并非僅指是否有房子在境內),二是沒有住所,但一個納稅年度內在我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另,對于居民個人涉及的綜合所得才有累計預扣和匯算清繳一說、按年納稅,對于非居民個人仍是按照每月來征稅,且二者適用的稅率也是不同的。
高職院校教職工往往對類似政策不主動、不敏感,因此要讓每一位教職工都接收了解到類似信息,必須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宣傳。一是可以采用點對全面的宣傳,例如利用單位網絡,發布通知;二是可以采用行政方法,例如職能部門通知二級單位,再由二級單位通知本單位員工;三是可以采用點對點通知的方法,例如采用電話、短信、微信等方法,可以通知到每個具體的員工;四是可以采用權威宣講,例如邀請稅務局專業人員前來單位開宣講會,加強廣大教職工的重視程度與信服度(涉及錢稅、個人隱私信息,員工往往不愿意提供)。總之,本次個稅改革,是國家惠民利民的一項政策,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手段,讓本單位各職工充分享受本次政策紅利,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專項附加信息采集是本次個稅改革的核心環節,按照官方公布,采集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移動端線上APP 填寫信息,由個人上傳,二是由單位線下收集信息,由單位統一上傳。往往有些單位簡單的使用一種方法收集,但這樣做弊端太多,前者不利于電子產品操作不熟者,后者不利于便捷與隱私。各單位應該結合兩種方法,先用線下收集的方法,以便保障全方位覆蓋員工,及時掌握具體人員上交信息情況,也利于避免經辦人花大量時間與精力解答各職工線上APP 的問題,然后利用線上APP 收集個別確實不方便線下提交信息的員工。按照上述方法,就可以保證全面、及時、準確、安全提交信息,確保本單位此項工作順利展開。
此次個稅改革,除了降低稅負以外,同時還體現了稅收對社會的導向功能,比如六項扣除中的子女教育支出,有利于鼓勵結婚與生育;贍養老人支出,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繼續教育支出,有利于鼓勵學習進步,提升全民素質等。不過,在實施過程也會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專項附加扣除如何才能順利執行,如何去確認這些細節,都是相當繁雜的,這也將會是對我國目前稅收征管體制的一次重大考驗。本次個稅改革的主導思想就是為中等及以下收入者減少稅負,降低生活成本,提高消費能力。就減稅的絕對額來說,收入越高減稅越多,但是從減稅幅度來看,下降最大的還是中低收入者,再加上專項附加扣除的出現,使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教育、住房等支出都可以扣除,因此中低收入者的減稅力度還是顯而易見的。盡管本次個稅算是大規模的改革,涉及的內容廣而寬,相信我們廣大財稅工作人員能夠去繁取簡,為本單位做好新個稅改革工作,也希望本文論述能夠后來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