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縈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校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改變,思政教育作為高校重要工作的一環,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大程度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普遍存在教學的單調、枯燥、厭學、實效性差等現象。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2015 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這為高校美育教育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支撐。
美育與思政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兩者相融合對于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教育向有特色、高水平、內涵式發展道路邁進。
探索如何實現美育和思政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對思政的學科體系進行完善,達到豐富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的目的,促進思政學科建設實現新發現;另一方面,有利于創新思政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突破傳統限制,實現學科交叉。另外,二者有機融合對培養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設人才強國,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將從美育融入元素分析、創新模式分析、創新課程評價機制、建立優化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
(1)感受紅色文化力量,領略“復興之路”。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中國人的紅色情節與生俱來,它流動在民族的血脈里,遺傳在民族基因中。
對于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青年在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思想心智發展卻越來越虛空,而“紅色文化”能將青年帶到那個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時代,通過閱讀紅色小說,觀看紅色電影,體驗紅色之旅,歌唱紅色歌謠,使青年精神世界得到滿足。
事實證明,紅色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念拼搏奮斗,徜徉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體會革命者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奮斗熱情,這是教育的永恒主題。而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歷史的鮮活,領略中國輝煌的“復興之路”,這也將成為激勵當代青年追求理想與信念的動力與源泉。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石,其中關于傳統人文道德、傳統禮儀以及傳統經典文學等國學文化影響千年,而將傳統文化與思政課中的有關公民道德、踐行社會主義內容相結合,能夠突出、強化時代特點,更好的服務、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用畫筆描繪祖國河山,提升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改變單一思政課教學環境,運用繪畫中戶外寫生的手段,增強學生感受力,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在傳統課堂中難以體會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升學生興趣,把思政小課堂同自然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2)用戲劇演繹世間百態,體驗中予人心以光明。戲劇作為一項多美藝術美學工程,其所能表現出的價值也是多重的。為學生選取優秀戲劇組織排演,能夠幫助學生增加人生閱歷,用體驗式學習方式感受世間百態,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相對于傳統思政課堂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高效提升教學效果是目前思政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使美育思想有效地融入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從“全方位,多維度”創新高校思政課堂新模式。
提升思政教學目標,用美的力量達到美的效果。突破傳統課堂以理論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從單純的認知階段,上升到以認知為主體,借鑒美育內容與形式,加入實踐,回歸情感體驗,深入學生對思政目標的理解程度。
豐富思政課程資源,用美育資源重構思政課程呈現形式。突破課堂時限,真正實現“互聯網+”學習新趨勢。結合翻轉課堂教學,完善豐富網絡資源庫建設;以教材為基礎,建立平臺美育拓展資源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學習,形成學習計劃,例如:教師可借鑒美國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的道爾頓制中的“表格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寓教于樂,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思政課程可借鑒美育多種形式融入課堂,豐富思政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趣味性中活的精神上的愉悅,讓學生因為美的事物而產生身心舒暢之感,真正讓美育服務于思政,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增強學習興趣與信心,換言之,讓學生在感受內容之美的同時,打造更加高效的思政課堂。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由原來的學生被動轉變為師生雙方互動交流,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思政課的教育規律,更要學習和借鑒美育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轉變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讓學生在感受所學內容之美的同時,增強思政教學效果的滲透性。
美育育人,是自由的方式。相比于課堂,學生更樂于在課堂之外的活動和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如組建美育社團,開展美育講座,讓同學們從內心產生對美育的向往,這是思政中滲透美育的前提,隨后可開展思政有關的主題演講比賽、辯論賽攝影大賽等,鼓勵學生創作原創主題話劇及開展主題晚會表演,從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思政的美育模式,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政的教育目的。將體驗式美育模式融入思政教育中,通過美育多樣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思政教育,從而營造“課上+課下”結合的教學方式。
將思政融入生活,構建生活之美。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這雖然是心理學的重心,但同樣是當代思政教育關注的焦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讓這種欣賞能力成為疏導學生心理的一種方式,這也是將思政美育理論運用到事件的方式。著名思想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以人們的實際情況為中心而進行的教育才是真實地生活教育,將思政融入生活,“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在美育融入思政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美的代言人與傳播者,對于教育工作者審美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合理優化提升思政師資隊伍的審美培養,聚焦教師的美育理論學習與內在修養的培養,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知識結構,深刻認識思政與美育辯證統一的重要性,自覺加強理論學習,及加強道德修養,又要寓美于教,加強自身審美修養的提高,成為新一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引者。
另外,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不同年齡、能力層次教學團隊梯隊建設,只有理論功底扎實,善于將理論聯系實踐,才能使美育與思政的有效結合發揮重要作用。
最后,讓教學團隊提高審美能力,從生活中的思想美、行為舉止美,個人品質美延伸到教學中語言美、知識美、內容美等等方面,做到以人格感染人格,以心靈磨礪心靈,使美充分融入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傳統的思政課程評價多以考試為主,評價內容以教材內容為主,主要標準是分數,追求“應試教育”行為與效果,嘗試在傳統評價考核機制的基礎上,加入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創新課程評價機制,是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一步。
在思政課堂中融入美育內容與形式元素,在評價體系中可以形成相應的展示性評價,如紅歌演唱、經典喜劇表演匯報等。展示性評價的運用,是對豐富課堂內容的有力保障,一方面,通過學生對舞臺表演的體驗,對于培養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展示性評價是通過讓學生展示具體的內容,相比于直接向學生灌輸道理,這種方式更加積極有效。
在思政課教學社會實踐中,建立相對應的感受活動機制,如組織學生參觀抗戰紀念館,可安排相應的延續性活動,如朗誦或演講等。感受性評價的運用,是對思政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構建家校聯動育人模式,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建立家校合作機構,通過“家校共育”積極引導學生提升對思政的認識程度,建立德育評估標準,突出責任教育傾向,注重對青年社會責任擔當培養。
站在學校的角度,建議打造“多學科、跨領域”新常態,從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對課程進行全面構建,以多學科融合工作室為依托,針對學科融合進行系統規劃。開展多學科教科研交流,使各方資源首先在校內進行流動。
而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應合理規劃,建議由教育部門引導,多校協同配合,建立思政、美育專家庫和教學資源庫,并定期組織相關交流會、論壇等活動,整合流動資源,實現兩者長期有機融合。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外衣,是校園審美文化的基礎。古人云:“入莊嚴殿堂而斂聲,至幽雅圣境而屏息。”基于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提高校園環境的審美性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起作用是長期的、非強制性的。
全面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在布局上緊扣“主旋律+審美文化”這一主題,以和諧校園為基點,建立高雅氣息濃厚的審美環境。遵循形式美的審美特點,合理規劃校園設施,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
規范并合理利用學校自媒體,如校報、校刊、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宣傳手段,提高其審美質量,使其在校園審美文化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高校牢固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美育內容及形式上的關鍵要素進行挖掘、提煉,并加以分析,將其深度融入思政課各個環節之中,豐富思政課形式,讓“新”內容、形式浸潤常規課程體系中,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政課課程改革,構建以“融美育人”為方向的高校思政課教育新思路,從“全方位,多維度”出發,建立美育融入思政的教學創新模式,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困局,讓美還原出思政課原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