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滔
[摘要]閱讀教學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語言因素,調動學習主體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引導學生從表層理解走向深層“內化”。既要遵循漢民族語言學習的特點、規律,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把握語言的隱藏含義;又要深入主體,立足于文本之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參與語言學習,讓閱讀教學中的語言內化過程更加快捷和深入。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言內化;深層追求
語言內化是閱讀主體與客體有機融合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的語言因素,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對語言文字信息進行重組或再建,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逐步達到“內化”的目的。
一、走進文本
語言的隱藏含義往往處于具體的語境之中,因此,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是把握語言隱藏含義的必由之路。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把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說成是“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一個來回”,并把這一過程概括為“語言—內容—語言”。張先生的這一概括凸顯了語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位置:語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語文教學的終點。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意義遠不止于此。處于起點位置上的“語言”與處于終點位置上的“語言”并非處在同一平面上,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沒有走進文本,處在起點位置上的“語言”只具有“表層含義”,是一種概括性、靜態的共性“語言”;一旦語言走進了文本,在特定場合、特定對象、特定情境的制約下,語言就有了定位,也就因此由概括變為具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共性變個性,其外延隨之縮小,其內涵隨之豐富。閱讀教學的深層追求就是引領學生感悟、分析、具體化這些“定位”后的語言。以“浮”字為例,當它處在起點位置上時,實在沒有什么微言大義,其“表層含義”幾乎婦孺皆知。一旦進入特定的語境后,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選自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其含義便立刻豐富了起來。“浮”與“荷塘月色”本毫無聯系,但此時此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水汽籠罩、彌散之下荷塘的姿態和意境,朦朧而柔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難忘。在情感表達上,這一“浮”字反襯出作者苦悶、郁悒的心情……如果離開了這一特定文本,或換成另一種文本,“浮”字的意蘊或“面目全非”。從這一意義而言,文本令“語言”煥發了動人而歷久彌新的生命光彩。古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之所以能歷時長久而不失“鮮活”,其原因概出于此。
如此看來,“走過文章”來到終點位置上的“語言”,其質量遠遠大于起點位置上的“語言”。因此,引導學生把握后一階段的“語言”比把握前一階段的“語言”,顯得更為重要。當然,處在起點位置上的“語言”是走進文本的前提。離開這一前提,走進文本將寸步難行。
二、進入主體
任何一種“文本”都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以文字的形式而存在?!拔谋尽闭Z言傳遞著作者生活經驗的信息,無論這種“信息”帶有多少個人風格上的獨特性,其本身都抱有對群體產生“共鳴”的期待和呼喚,否則一切交流將不復存在,文本內容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立足文本,調動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參與語言學習,能讓閱讀教學中的語言內化過程更加快捷和深入。
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我心歸去》中,有一段文字描寫作者韓少功先生在他鄉與故鄉的不同感受,文章這樣寫道:“我與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說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弊髡咚寄罟枢l,但對故鄉又如此“失望”,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由于學生對“思鄉”之情缺乏直接感知的機會和經驗,因此,學生對這段話的理解頗為困難。筆者在教學這段文字時,并沒有采取正面進攻的方式,而是把教學的視角轉向學生生活,讓學生交流對“故鄉”的印象和感受。結果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故鄉變化太大了,小河已成為臭水溝,不能行船更不能游泳;有的說故鄉的人已變得越來越少,有點荒蕪的感覺……但同學們依然熱愛著自己的故鄉。在此基礎上,再來討論“思念”與“失望”的關系,學生們懂得了“失望”對“思念”的反襯作用,這種“滴血”的“失望”其實蘊含著作者對故鄉最深沉的愛。繞一個彎子,再進入文本,一切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調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語言學習,不僅可作為理解語言乃至文本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積淀在主體意識中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被喚醒的生活經驗,在文本內容的沖擊和融合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呈現出膠著的狀態,隱性地成為文本內容的一部分,使文本內容更加豐富、厚重。
語言內化還表現在對語言的創造性應用上。正如《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所述:“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如要很好地落實這一要求,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強化閱讀教學中語言的“內化”。
我們熟知余光中的散文,其中有大量語句散發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味,推陳出新,別具一格,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坝昵迷邝[鱗千瓣的瓦上,則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學生一看便知,這是師承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之句。但余光中先生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譬如憑空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悲B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些語言現象,表明作者對中國古典詩歌語言不僅能夠“理解”,而且能夠吸收、活用,讓那些如珍珠般的詩歌語言能夠跨越時空,在現代白話文的語言背景下熠熠生輝。
由此可見,語言教學到達深層次的“內化”取決于學生能夠準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語言的文本意義。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語感能力、語言習慣和審美觀念,進行篩選、提煉、推敲、記憶并在日常交際中反復熔鑄成一種語言素質。一旦遇到契機,便自然、近乎無意識地流露于口頭或書面,成為主體色彩鮮明的“交流工具”。一系列語言“內化”過程的完成標志著語言教學任務的完成。
三、尊重傳統
漢語言文字不僅是符號系統,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特征。走進文本的語言文字,一字一詞往往有著豐富的意味。如要讓閱讀教學步入“內化”這一高境界,一方面教師需要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進行恰當的指點、揣摩,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領悟語言的深層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度。閱讀教學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教育中語言教學的精髓,背離甚至拋棄傳統教學中的訓練方法(如熟讀、精思、博覽等)會讓學生缺少對語言的敏銳度,理解文本也必然模糊浮泛,對語言的色彩、含蓄等感覺遲鈍,甚至連語言的正誤美丑都不能辨別。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先生所提倡的“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正是我們所主張的閱讀教學中的最高追求,即語言的內化。
傳統閱讀教學中的熟讀、精思、博覽等精華的失傳,讓閱讀教學的根基發生了動搖,誤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造成閱讀教學文本和學習主體的失落。閱讀教學要從根本上扭轉現狀,必須遵循語言學習的特點、規律,深入文本,扎扎實實地開展語言文字的訓練。閱讀教學正面臨重重挑戰,同時收獲著新的機遇,語文教學工作者和研究者應為閱讀教學的新發展做出貢獻,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