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 國家電網西安供電公司
目前從整體層面而言我國的工業經濟區域已經開始逐漸平衡,具備一定的協調性,但是在我國經濟向著新常態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形式發生轉變,部分區域的工業發展、結構調整開始暴露很多新的問題,面臨著很多挑戰,此情況下就必須要著重進行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調整、升級、改革,優化結構的同時促使工業經濟的良好進步。
自從進入到新世紀以后,我國的工業經濟區域布局已經開始平衡,從高度集中性的沿海地區,逐漸轉向了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可以將中西部區域之內的工業增長潛力、發展優勢等彰顯出來,呈現出新工業增長態勢,開始出現多元化的工業布局、結構,工業經濟結構也開始向著有序性、平衡性的方向進步。與此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對于各個地區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性開始不斷增強,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效果優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各個區域的工業結構發展速度加快,轉型升級過程中引進了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等等,此類產業的引進能夠促使工業經濟結構全面優化,相互之間更加具有一定的協調性,具有重要的意義[1]。
近年來我國的東部地區工業產業已經開始向著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轉移,速度也有所加快,轉移的程度開始提升,層次也不斷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良好的工業經濟結構優化作用、轉型升級作用。從本質層面來講,工業區域經濟結構的升級、產業的轉移,目的在于將市場經濟作為導向,聯系內在經濟,合理開展布局規劃工作,減少區域行政方面的限制性問題,在整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區域產業的作用優勢發揮出來,對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提供一定幫助。
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形成與后續發展期間,城市群聚集效應、經濟圈聚集效應也開始快速增強,在區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起到較為有力促進作用,在新時期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工業產業布局逐漸開始向著城市群、都市圈的層面轉移,目前我國有了非常重要的“三大經濟圈”,從南部區域向著北部地區轉移的產業開始增多,工業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投資熱點的地區屬于環渤海區域,這個區域和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工業經濟結構平衡性增長的局面,新的工業增長極也開始在各個區域中出現,產生了促進結構升級優化的作用[2]。
近年來從空間層面而言,我國在工業產業結構方面、人口分布方面存在相互不匹配的現象,此情況下合理進行產業的轉移,能夠使得人口與產業之間更加協調,實現產業區域結構的優化改革目的,因此必須要重視區域產業轉移的引導,對于東部地區,應重點引領戰略類型、新興類型、服務類型的產業發展,同時重視新興制造業的引領作用,將不適合東部地區發展的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或是中部地區,將這兩個地區的優勢發揮出來,例如:西部地區可以發揮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性的產業,創建能源基地,開展深層次的資源加工工作,而中部地區則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合理進行區域經濟結構的建設,為各個地區工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提供幫助。
為確保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應制定相應的規劃方案,在其中健全發展性、功能性戰略計劃,致力于科學化、高效化目標開展產業結構的優化改革,使得主體功能規劃在有關的經濟結構發展、產業布局發展期間發揮著一定的強化戰略作用、提升約束性作用、夯實基礎性作用,統籌優化布局區域的人口、經濟、資源,完善城市化建設格局,在區域之內進行經濟的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使得區域之內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與人口的發展能夠更加協調,在整體層面創建完善的區域發展戰略方案,發揮各個區域的不同優勢,因地制宜協調、整合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深化合作的情況下,使得各個工業區域良好互動、良性循環,縮小各個地區的發展差異[3]。
要想促使工業區域經濟結構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重視節能環保,遵循節能性的基本要點,節約能源預防出現環境污染,促使生態持續性發展的同時保證產業的良好轉型升級。在產業轉型升級規劃中應淘汰較為落后的機械設備、污染問題嚴重的產業,市場領域中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強化安全生產的投入力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合理設定產業生產的能源消耗指標,促使經濟的進步,完善落后產能方面的鑒定指標,提升市場準入方面的門檻,完善節能環保工業生產的制度、規劃與要求,在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融入節能環保的理念,促使相關的工業產業持續性發展,起到加快經濟進步的良好作用,滿足當前的工業區域經濟良好進步、轉型升級的根本需求[4]。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在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發展期間,已經開始向著平衡性、協調性的方向進步,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加快,各個地區的工業產業結構不斷統籌協調,但是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工業經濟區域結構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未來發展中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完善相關的規劃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做好產業轉移的引導工作,遵循節能環保的原則,促使工業產業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