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犖 普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目前國內各集團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在提升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兩方面,同時嘗試開始利用大數據分析、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增加財務管理效能,對各項財務數據進行智能化可視化分析,進而加強企業財務的風險預估能力和成本控制力度,并為企業各項資金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多維度數據支撐。就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來看,各集團企業正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即企業外部競爭形勢日趨激烈和內部管理結構相對落后,進而制約著企業的長遠發展。為尋求市場經濟中的一席之地,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各集團企業必須及時立足自身現狀,轉變財務管理觀念,有效規避財務風險,積極創新建立起科學高效的財務管理新模式。
通常情況下,集團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整體規劃中,采用對子分公司財務部門集中領導、分級管理的方式。即:集團企業通過外派財務管理人員對各單位進行財務領導,被委派到各單位的管理人員大多為單位財務部門負責人,對單位內部各項財務事務進行統一管理。在外派管理模式施行過程中發現,一方面集團與各子分公司的財務部門層面,職能分工與責任歸屬如果不明晰,會加大財務管理風險,降低財務決策效率。另一方面,在該體制下,被委派的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充當集團與各隸屬單位進行財務溝通的重要橋梁,但如果各集團所委派的重要財務管理人員缺乏與其職責相匹配的專業素質,對于其自身職責與權利單位缺乏明確的認知,這直接影響到集團對于內部財務的管理效力,不利于集團財務控制。
目前各集團企業在管理模式上多以集權式為主,即由集團總部掌管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其隸屬子公司嚴格依照總部的各項決策開展經營活動與管理工作。這種模式能夠使整個集團實現高度統一,有利于集團優化其內部資源配置,促使集團經營效益最大化。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子公司完全受制于企業總部,限制了子公司在管理及經營模式上的創新步伐,但如果總部采用分權式管理模式又很難從整體上保障企業經營效益的最大化,子公司擁有獨立決策權甚至會給集團帶來不必要的經營風險。
首先,各集團企業仍缺乏有效運行的全面預算管理。如許多企業目前仍采用固定預算、增量預算等較為落后的、單一的預算編制模式,這與企業經營風險因素不確定的現實情況相悖,這種陳舊的模式無法實現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其次,各集團企業的內部控制力量不足。由于部分企業仍存在著經營與管理為一體的現象,許多業務部門在掌管企業業務活動的同時還負責企業經營管理,這就使得管理者極易出現重經營、輕管理的現象,不利于企業活動的良性運作與發展。
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企業各級財務結構的責權。例如: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重心需要從基礎性的財務核算事務,轉向全面財務管理工作。根據集團企業自身特點,制定出有利于企業提升內部控制效率的內控管理制度、預算管理制度、授權授信制度、會計核算制度、稅務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等,同時擔負起各項制度在各部門落實的責任;積極履行對各成員單位在供產銷等經營環節中的監督義務,確保企業經營全過程的成本能夠控制在預算范圍之內,杜絕預算外開支與不合理開支;建立健全企業風險監管機制,盡量規避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確保企業內部管理與經營的長治久安。
其次,進一步優化集團企業內部的財務定編,與此同時,注意避免出現財務部門各崗位責權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在優化企業財務定編時,應充分考慮到各單位實際業務,確定是否需要在單位內部設置獨立的財務機構,無需設置單獨財務機構的也需配備專職的財務人員以處理單位日常的財務業務。
最后,集團企業還應著力提升內部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實現集團對隸屬單位的規范化管控。如,嚴把財務管理人員入職關口,向下屬公司委派專業能力強、富有高度責任心的財務管理人員,對各級財務人員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建立起一支兼具專業、誠信、高效的財務管理隊伍。
首先,集團企業應立足自身實際,學習先進管理理念,盡快建立以集權為主、分權為輔的新型財務管理機制。在明確各主體各部門授權授信及審批權限的前提下實行分級管理,對于重大項目安排、重大事項決策、重大人事任免以及大額資金的投入采取集體聯簽的決策方式進行,確保日常決策的高效性與及時性及各項重大事宜決策的科學性與全面性。
其次,強化集團企業的產權監管力度,明確各級產權間的具體聯系,實現集團企業內部產權的全面監管。
最后,可以在集團內部建立起財務共享機制,打破現有的財務管理模式及核算流程,先將一些基本的、系統的、具有重復性的工作投入共享平臺中運作。共享運作不僅能將財務管理工作化繁為簡,還能有效提升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效率,降低財務核算的失誤率與失真率,大幅度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共享平臺使得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化智能財務管理技術,將共享平臺與企業各職能部門進行有效對接,實現財務管理對企業各職能部門的服務與支持,促進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與順利轉型。
第一,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的預算管理機制能夠實現對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有效監督,是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節約生產成本的重要前提。因此,企業應積極優化自身的預算管理機制,構建科學、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選擇適合自身狀況及集團化管理的預算編制方法,進而實現集團的整體性規劃以及動態化監管。
第二,健全集團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企業各項經營活動規范化、把控企業管理風險的關鍵,因此,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實現財務管理創新的必經之途。如:完善集團內部財務稽核制度、建立集團內部各職級間的監督制度、優化集團企業內部審核制度等。
第三,健全集團企業稅務管理制度。集團企業是由若干個獨立的個體組成,在稅務管理上區別于單個主體,要求更高。需要更系統更細致的從整體籌劃,同時關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納稅個體的差異問題。在稅務管理過程中集團需要著眼稅務政策及法規研究,貫徹執行國家稅收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為各子分公司提供稅務咨詢服務的同時,統籌規劃,控制稅務風險。
第四,健全集團企業資金管理模式創新與優化。優化集團企業內部籌資管理模式,促進企業籌資渠道多元化,根據集團債股比率進行杠桿調節,保證企業內部財務風險可控。同時,加強對集團企業內部資金計劃管理工作,合理規劃資金投入,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另外,對于超大集團企業可以成立獨立的財務公司,為企業內部提供財務管理服務以及金融咨詢服務,促使企業內部資金使用高效合理,有效規避財務風險的發生。
綜上所述,創新集團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對于企業的長久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積極作用。各集團企業管理者應積極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建立起一支專業化、效率化的財務管理隊伍,改革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管理與內部控制力度,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