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蓉 吳桐 何錫嘉 黃可馨 廣西醫科大學
隨著大數據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與應用,以及各種新思潮的沖擊,大學生會面對來自就業、學業、人際、情感等方面壓力。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支持體系的幫助支撐,大學生容易成為各種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而且這些心理問題會不斷嚴重。[1]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轉折期,踏入社會之后他們將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攻堅力量,因此必須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網絡生活方式會對大學階段的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此階段學生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學業的壓力、情感困惑等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困擾,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心態是大學生克服這些困擾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在大學生身上發生的惡性傷害事件和自殺事件居高不下,這些案件都顯示出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不斷的惡化,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2]有關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研究發現,我國大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往往是先考慮自己應對解決,實在是無法排解之后才考慮向他人求助,求助的對象主要是跟自己比較親近的家人、朋友等非專業人士,向專業性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求助的比例較低。并且有些出現了心理問題的同學甚至否認自己有心理問題,這對及時的心理治療增加了困難。[3]我國大學生遇到問題凡事先自己面對解決,然后才考慮向家人、朋友等非心理專業人士求助。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大學生臉皮薄,不愿意跟別人訴說自己的問題和困難;擔心他人知道自己的問題之后會疏遠自己或是被人傳播不好的傳言遭受大家的孤立。近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更讓我們發現通過網絡建立心理教育平臺對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的優勢。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不少高校已經建成了數字校園,大學生實現交友娛樂、學習知識、生活休閑都離不開互聯網。因此,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利用資源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心態是高校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網絡問題,而是借助網絡這個媒介平臺,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測試和網上心理咨詢等。它不僅指網上心理健康教育,還指針對網絡影響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化。[4]根據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高校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更多的是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在1475所高校中僅有22.24%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網站,并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線上網絡心理咨詢。[5]從以上情況看,雖然網絡心理咨詢越來越普遍,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和認可,但仍不是高校必備的心理咨詢平臺。國內各高校還是主要以實體溝通平臺作為主要的心理咨詢方式,高校心理輔導室覆蓋率高達99%。目前來說,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存在困境的。例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與標準有待規范、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和覆蓋;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健全、全面滲透教育工作方式有待創新;活動內容有待豐富、全員育人格局有待形成。[6]
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當代大學生使用不同的網絡手段進行學習及娛樂活動已經十分普遍,相對于傳統的心理咨詢手段,學生更容易接受網絡心理咨詢這一種新穎且自由的方式,對于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對于傳統一對一、面對面的心理咨詢來說,有可能存在對咨詢師老師的不信任;把心理咨詢和精神病等同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討厭被人說教產生抵抗心理等問題。[7]這時,隱蔽性強的網絡心理教育咨詢平臺應運而生,極大地解決了學生的顧慮。對于比較常見、普遍的心理問題,或是不愿意被人發現去做心理咨詢的同學,都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資料,根據指導建議進行自我調節。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平臺也會在上面舉一些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和解決方法,供大學生了解學習,不僅有需要的同學可以了解,還可以為其他同學開拓視野。
(1)平臺優勢
1.打破了距離障礙
與傳統心理咨詢方法相比,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無懼于廣闊的空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心理咨詢,無需排隊等待,無需提前約定時間,節省了心理咨詢老師和同學的時間,做到有效高效準確的心理咨詢。
2.隱蔽性得到提高
學生進行網上咨詢,不用擔心個人信息是否會被公開,不用擔心個人隱私是否會被泄露,可以暢所欲言,訴說自己的困擾與壓力,有助于心理咨詢師對癥下藥的進行分析和反饋。
3.信息獲取迅速
咨詢師可以省時省力的獲得學生所要咨詢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利于咨詢雙方互動
由于學生信息高度保密,更利于學生傾訴自己的心事和詳細的心理情況,有利于咨詢師對癥下藥。
(2)平臺劣勢
同時,互聯網也增強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隱蔽性。網絡交往代替現實交往的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釋放內心壓力與個性做出現實生活中可能從不會去做的事情,所以網絡交往從源頭上就可能帶有刻意回避現實的性質,是準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之一的弊端。[8]
基于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分析,我們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劃分為以下幾個交互模塊:
(1)心理咨訊模塊
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舉辦的活動、心理委員培訓安排、學生心理普測等通知公告以及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案例展示和心理咨詢工作研討會的時間地點等信息。讓同學們一目了然的了解各種活動的信息,明確自己的所需。
(2)心理輔導站模塊
各個學院或班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展示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競賽、舉辦的講座活動的展示。讓同學們清楚的看到所開展過的活動以及成效,以便于對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產生信心。
(3)心情驛站模塊
分享各種心理學小常識、各種鼓勵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小寓言。對于常見的學業、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問題,分享一些簡單的處理方式,幫助學生自我調節。
(4)心理咨詢模塊
介紹學校在職的心理咨詢人員,附上照片及個人信息,介紹預約各個心理咨詢人員的預約方式。心理咨詢人員包括具有執業資格的心理咨詢師和其他具有心理咨詢知識的在職老師,他們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與求助者的溝通和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手段,幫助求助者排解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或具有該方面專業能力的人員。[9]通過網上預約后,可以進行即時交談、視頻即時交談、在線留言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
(5)心理測驗模塊
在平臺上發布心理自測自評表,如抑郁癥自評表(SDS)、焦慮癥自評表(SAS)等,提供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情況自評自測心理狀況。學校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周期性開展年度或者季度心理測試,在網上發布測試內容,省時省力的了解每位學生這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況。對于自測自評結果中表現出心理問題的部分學生進行常態化跟蹤和心理干預。
根據學生心理咨詢的情況,成立心理健康學生社團,讓同學們在社團里暢所欲言、互相幫助。還可以與一些“同病相憐”者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各系學生干部也參與社團,幫助發現本班隱藏的、可能發生的心理情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評估、早干預,降低由于心理問題發生的種種意外。
(1)咨詢學生數據庫
根據前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他們所咨詢的問題分類,建立檔案存入數據庫內,以便查找時快捷找到學生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姓名、班級、年級、學院、咨詢問題、咨詢時間及次數、所屬心理咨詢師、基本咨詢情況和咨詢后心理情況等。也可根據心理危機的不同嚴重程度,實施動態分級管理,對重點學生的心理狀況實時跟蹤。
(2)咨詢問題數據庫
根據學生們咨詢最多的心理問題建立問題數據庫,分析所咨詢的心理問題,作出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建立成一個個檔案,供下次有相似情況時作為輔助參考。主要包括:心理問題分類(學業、情感、家庭、人際交往等)、心理問題咨詢人數、已解決人數和未解決人數等。
(3)心理咨詢師數據庫
學校在職心理咨詢師的個人信息及所輔導的學生信息。
雖然到目前來說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建設還未得到重視和發展,但各高校為此都不斷作出努力。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各高校都在不斷探索發現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構建有特異性、時效性、可實現的高校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