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尾菊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當今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頻繁交流,紹興作為一個黃酒、紡織聞名的城市,與國際的交流趨于頻繁,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是大勢所“需”。
自2015年浙江省開始啟動特色小鎮創建以來,紹興市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紹興特色、對區域發展有較強帶動和支撐作用的特色小鎮,努力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為獲得第一手有效資料,筆者對紹興特色小鎮開展了實地訪問,并發放了調查問卷。經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分析,發現紹興特色小鎮發展有天時、地利優勢,但人才資源優勢并不突出。
人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主推力。筆者走訪紹興黃酒小鎮時發現,不管是入口還是小鎮內部,黃酒的影子無處不在,毫無疑問是以“黃酒”作為主打內容,小鎮內的布景也是透露著濃厚的黃酒文化,同時,已經有云酒莊、臭豆腐、拉糖等商家入駐黃酒小鎮,這使黃酒小鎮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由于受東浦鎮的拆遷影響,比較有特色的村落都搬走了,因此黃酒小鎮的建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黃酒小鎮雖然有商鋪在,但往來的行人很少,居民也是稀稀落落,大多是中老年人在看管店鋪,甚少年輕人,給人感覺很冷清,這無疑會導致黃酒小鎮越來越難留住商家,更不要說吸引游客了。
筆者在參觀黃酒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時候發現,黃酒的發展史是非常吸睛之處,因此筆者深有感觸,如何通過培養地方性外語人才打開紹興特色小鎮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投資、更多的國際友人慕名而來。其實,很多特色小鎮環境優雅、設施齊全,并不亞于大城市的旅居環境。這最關鍵還在于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然而,通過走訪幾處紹興高校,發現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1.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上尚未體現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趨勢。多所高校當前外語人才培養方案仍集中于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的培養,尚未出現語言專業貼合地方性特色專業的培養方案,專業模塊設置欠合理,課程設置不夠靈活。英語知識課程與英語語言專業課程幾近相同,大致由英語專業教師執教授課。地方產業知識課程多由學校相關專業教師中文授課。另外開設的課程選擇性不多,極少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開展課程設置。
2.高校普遍有“校企合作”,但“校鎮合作”模式尚未開啟。“校鎮合作”的原理同“校企合作”一樣。高校結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開展“校鎮合作”,致力于探尋如何定向培養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的專業對口人才,使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更貼合地方實際,打造高就業率、高認可度的人才培養模式。順應職業教育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經濟從城市向農村的迅速外延,“校鎮合作”越來越成為高校和地方協同發展的需要。
3.師資配備和教材設置上有待完善。當前紹興高校外語專業多數教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英語教師對紹興地方產業如黃酒、紡織等的知識了解不夠,地方產業專業背景的教師對英語知識的了解也不夠全面,學生的相關產業英語能力的提升受到很大的局限,阻礙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發展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教材的選擇上,多數高校地方產業專業教材建設和資源建設明顯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培養目標不相符。另外,有些地方產業英語專業的教材未獲得相關審核程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嚴重影響了實際學習效果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隨著特色小鎮的大規模發展,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地方產業英語復合型高端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學者和相關教育職能部門應當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深入完善“英語+地方產業”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機制,切實、可行地為復合型外語人才提供理論學習平臺,增加實踐經驗。
課題組經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并結合特色小鎮工作人員的反饋,設計出了以下人才培養路徑:
1.課程設置上實現真正“復合”。為培養“千人千面”的外語人才,筆者建議打破原有固定的語言技能課程學習體系,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抬高專業拓展課的選課比重,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自由組建個人的專業知識體系,亦能推進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發展步伐。同時,由于特色小鎮是基于不同的地方特色產業而發展的,產業種類多,跨度大,若學生等到畢業后再開始學習,勢必已經來不及,由此,筆者建議將產業元素滲透到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盡早熟悉產業知識,了解產業發展動態,掌握產業管理技能,這不僅能使課堂教學內容多樣化,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大力推進“校鎮合作”,為學生提供進入特色小鎮實習、實踐的機會,實現人才培養基地的“復合”。筆者之前已提到,對于特色小鎮來說,“校鎮合作”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模式。同時,從走訪的幾所高校可以了解到,為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步伐,各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中增加了實習、實踐課的比重。學生若能進到特色小鎮開展實習、實踐,將不僅能更好地提升實際語言應用能力,也能更及時、更準確地了解甚至提早掌握特色小鎮相關產業所需技能,從而讓學生成為“行業應用型”的外語人才。學生進入小鎮實習也有助于提高小鎮的知名度,另外,大學生頭腦靈活,緊跟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特色小鎮可以集結學生們的看法,吸引商戶入駐、增加小鎮的發展機遇。
3.師資配備和教材選取上滿足“復合”的要求。師資的選用是重中之重。中國有句古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強調了個人學習的重要性,但前提條件是要有合適的師父作領路人。因此,筆者建議紹興高校應加強外語專業在崗教師的專業繼續教育和在職培養,高度關注高質量專業對口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時亦可以聘任特色小鎮管理人員為“企業導師”一職,因為特色小鎮管理人員對小鎮的發展由來、發展理念和最新動態都非常熟悉,他們將第一手的信息提供給學生,能幫助學生提早洞悉小鎮發展、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另外,特色小鎮管理人員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盡早挖掘、培養符合小鎮發展需要的“崗位潛力型”外語人才。通過在職專業師資和“企業導師”雙雙聯手,共同分析外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研究如何協同打造高質量、應用型外語人才,以便服務紹興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不能忽略教材建設。學生專業知識的獲取與高質量專業教材有著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筆者建議高校應組織專家學者設計出一套結合中國學生興趣特點、符合地方特色產業、科學、完善的外語專業教材。
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體系的設置、人才基地的創建、師資和教材建設等諸多方面都是該系統工程不可分割的關鍵要素。作為高校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致力于使各要素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使人才培養輸出后能更好的服務于紹興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