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敏儀 南開大學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將新興的互聯網通信技術和大數據挖掘技術與傳統的金融活動結合起來的新型金融經營模式。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萌芽期,2005年之前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萌芽狀態,很多金融企業開始接觸互聯網金融這一新事物并有一部分金融企業嘗試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把部分便于操作的金融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但此時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形成規模;第二階段——拓展期,2005年以后,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網絡借貸平臺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各大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也如火如荼地開展開來,互聯網技術已經全面和金融業務結合起來,互聯網金融已成規模并快速發展;第三階段——高速發展期,隨著余額寶等寶寶類金融產品的問世以及P2P金融平臺的爆發式增長,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是猛增,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變相制約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ヂ摼W金融行業不同于傳統的金融業,其對人才的要求更高——既要具備金融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具備計算機操作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創新人才。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以網絡大數據為基礎,而構建新型的金融業務功能鏈?;ヂ摼W金融開發了許多App銀行支付軟件,導致新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網貸服務平臺迅速崛起,這就對我國高校人才輸出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結合高校培養人才的現狀分析,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現代社會新興的行業,它的快速崛起,急需大量專業人才,導致出現了人才荒;另一方面,急需的人才必須是高端
的復合型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創新意識、靈活性是產業發展的時代特點。網絡時代催生了諸多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形成了巨大沖擊,那么,傳統產業想要生存發展,就需要有所創新,在商業模式與運營成本上下功夫,讓互聯網金融深度融合到傳統產業中。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高校必須創新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維方式,加大資金投入,培養出一批既儲備有深厚的金融專業知識,又懂網絡技術和網絡運營模式的復合型人才。為步入社會,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活環境、缺乏時間學習的現狀打好基礎。
由于金融行業急需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金融行業的人才有銀行機構、計算機類人才、網絡銷售類人才、服務類人才等,很大部分都是跨行業而來的,他們的專業知識存在相對偏差,已有的人才結構很難滿足當前需求,這就需要高校加快轉型,開設金融專業課程,更新金融專業知識,盡快轉移到金融行業軌道上來,并結合行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填補人才缺口。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對金融專業人員的培訓沒有滿足當地金融專業人員的需要,許多金融機構在招聘合格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方面遇到困難。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而且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培訓的許多金融人才不符合金融公司的招聘標準,因此很難保證金融機構培訓人員的素質。然而,現代金融部門最需要專業人員,他們繼續受到金融理論知識和缺乏促進技能發展的實際教育的支配,這一問題在高等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的培訓過程中沒有得到考慮。
金融機構與行業協會要為我國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國際金融業務工作機會和平臺,通過組織業務資格考試增強金融人才對國際金融規則的理解,提高我國金融行業處理國際金融業務的水平和權威性。鼓勵金融類企業根據專業知識和實際業務技能的需要,聯合高校教育機構對國際金融人才進行綜合培養,為培養適應新形勢的復合型國際金融人才提供良好氛圍。面對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金融機構和行業協會可以通過組織適應新形勢的培訓內容,結合國際金融人才培養需求開展法律、文化、語言及國際金融等知識的專題培訓,提高金融人才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國際金融問題的能力。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金融開放、金融科技、數字化國際金融、企業不斷“走進來、走出去”等的出現,雖然說可能面臨的金融環境復雜,但是每一位金融人才要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這不僅是個人專業知識和人生價值的升華,也是為我國金融行業適應新發展的一次新突破。金融人才不僅需要通過高等學校教育對基礎金融理論知識、中國所處國際金融環境有著清晰深刻的認識與洞察,還需要及時關注官方公布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熟悉并掌握國際金融的運行模式、基本原理,不斷利用金融機構和行業協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平臺機會鍛煉自己的國際金融視野和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際金融復合型人才的技能需求。
目前,本科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作為人才發展進程的一部分,人才發展目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科學研究和應用領域。例如,高等教育機構金融專業人員的培訓目標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并適應社會的多樣性和金融專業人員的發展需要。人才、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強調應用職業培訓,以確保學生在金融專業方面獲得良好的培訓和相關的理論知識。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還要求學生培養人格,加強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性教學的研究應當從教師和學生開始。高等教育機構應當與金融機構合作,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實用教育機會。教師可以深化企業學習,不斷提高專業、認知和實用技能,為發展金融專業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用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親自參加實用教育活動,并通過與金融行業的個人接觸,逐步積累更系統的金融知識,使實踐能力得到不斷發展。此外,在金融行業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向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實踐教育,同時兼顧他們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幫助他們獲得真正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金融科技創新條件下,專業人才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關鍵在于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方面,因此,需要在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等具體的培養內容上進行細致的調整和優化。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金融業務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涌現出大量新的金融模式,金融理念和認識、思路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中,需要把這些新的概念、原理體現出來,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專業學生了解金融業態的新變化,同時,逐步掌握創新的一般趨勢與規律,進而更加適應金融業未來的就業需求,更加主動地融入其中,甚至具備由適應到主動創新的轉變。
金融科技創新作為新的趨勢,而且處于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在人才培養的操作流程內容安排上采取創新模式,比如將較為成功和典型的一些金融科技創新業務操作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較為詳細地呈現在課堂,師生共同從正在進行的金融科技創新案例中總結可以推廣的操作流程,使得啟發式、研討式教學借助這一機會真正走入課堂。
適應金融科技創新背景下的就業競爭力提升要求,在基本技能的培養內容安排方面,在傳統銀行會計、出納、儲蓄、外匯、結算等基本技能外,加強計算機、網絡通信和軟件編程、線上業務操作、線上營銷基本技能,前瞻性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能儲備,同時培養學生的業務創新技能以適應就業環境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為了在社會和企業發展中滿足金融專業人員的實際需要,高等教育機構應采用創新的技能發展目標,改善金融專業的教育制度,加強實際教學創新,不斷提高金融專業的教育質量。在當今社會發展網絡金融資源,為中國的全面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