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能 福建省安溪陳利職業中專學校
“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是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有效應用的政策、策略、途徑、方法、機制、模式、評價等研究,構建專業基礎教學成果的發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機制,幫助轉化和提高其教育質量、管理水平,取得顯著效益,進一步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規范化建設研究的步驟與方法,從而實現職業基礎教育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校中廠”是“引企入校”,就是把企業的生產設備、資金、技術人員等資源引入學校,與學校的場地、專業教師相融合,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踐基地。實現辦學與生產有機結合,實現校企合作,讓學生真正的在生產環境中學習、實踐。不僅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也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校中廠”能夠解決學校實訓成本高、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使學生能通過真實生產產品,培養學生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生產安全及生產質量意識,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最終達到“校中廠”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的需求。
企業生產的產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變化,加上市場產品的競爭性,企業以追求利益為根本目標,以產品的質量為核心要求。而學校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目標,需制定中學三年整體的教學規劃,來完成學生的學業。兩者在觀念、文化和體制明顯差異。
學生生產技能從低層次的生產操作到熟悉操作過程,就會造成生產產品材料的浪費,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負擔更重。在行業需求不斷的變化下,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更新變化周期時間短,企業對產品的要求不斷升級,校中廠作為校內生產實訓基地,也會導致更新能力不足,影響產品的市場占有力。
采用調查研究法、企業技術行家研討法等,從市場需求分析和行業發展分析入手,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和部分教師召開實踐專業建設研討會,對“校中廠”校企合作管理體制建設研究。建立有制度,有規范化的管理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產管理制度,形成按工作任務分類,按實訓過程分項建設框架。
按照“校企合作”的思路,學校與企業聯合建立“校中廠”實踐基地,通過引進企業的設備、資金、技術人員、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實現校企共贏。教師嚴格按照實踐大綱,明確實踐目標、實踐內容及考核標準,促進學生在“校中廠”實踐期間能夠達到企業質量要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實踐的能力,配合企業的生產任務和質量標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生產工作,保障校企有效整合。
“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能夠使得學校在專業發展、課程體系、人才培養、師資得升等最有效的途徑。
“校中廠”,學生通過訓練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有利于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選拔,通過學生技能的得升,最終達到學校和企業需要的職業能力。“校中廠”能夠為企業儲備人才,以將來“校中廠”的質量提升,理念創新創造條件,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的標準。
總之,中職學校“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把企業豐富的生產經驗和資源的優勢與學校專業教學相結合,讓企業走進校園,走向學生,培養學生對企業的參與和創新能力,以服務當地經濟和市民文化的需要。
中職學校“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能積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推動和強化行業技術,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了行業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優質資源,而且能夠深化對這種新生產業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規范化建設研究有重要作用。
中職學校“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對構建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和相關行業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很強的藝術經驗借鑒、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