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興 陜西黑貓焦化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正式進入現代化“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已經迫在眉睫,中央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改革制定了多項發展政策,其中,《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一文中為國有企業發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名曲提出了指導思想。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為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先后經歷了萌芽、探索、發展以及騰飛四個階段,并在公有制為主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背景下孜孜不斷的探索國有資產保值增長的改革目標。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踐發展的萌芽階段大體范圍在1978 年至1992 年,該階段中的改革重點可以歸納為“放權讓利”,具體的操作主要為國家與國有企業利潤的分配關系調整,并為下一階段我國推出《公司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此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踐的萌芽階段也誕生了許多股份試點,各種私營、合資、個體、外資以及合作等非公有制經濟逐步從承包經營制度轉換成為租賃制,利益關系的核心部分得到了優化改革,促使國有企業所有權改革踏上了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踐發展的萌芽階段大體范圍在1993 年至2001 年,該階段誕生了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意見,即:《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文件強調的重點內容就是推動股份制經濟發展模式,對上市公司、中外合資公司以及企業內部間,要規范參股形式,執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模式。明確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結構調整方向。在中央該文件的推動下,我國國有企業執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了經營利潤的大幅上漲,完成了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始積累,為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踐發展的萌芽階段大體范圍在2002 年黨的十六大年至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該階段在過去兩個階段構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以及國有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結構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加強頂層設計”,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核心目標就是要調整國有企業的重利益關系。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踐發展的萌芽階段大體范圍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至今天,該階段范圍內我國誕生了大量具有全球范圍影響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然而,隨著我國逐步買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全新發展時期,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也逐漸從企業層面過渡到了國有資產資本化管理層面,國有企業改革逐漸由傳統的“管企業”轉變成為“管資本”,旨在充分發揮經濟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職能,進而推動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邁上新臺階。
首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背景下,我國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可以不再拘泥于獨資形式,相對控股或絕對控制都可以確保國有經濟的掌控力和影響力,因此實現了國有資本的大規模投資解放,激活國有資本活力;其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背景下,國有企業資本可以實現流動性的提升,國有資本可以自主流向經濟效益更好的產業,進而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背景下,市場經濟的高靈活性決定了資本趨向于高盈利企業或者產業的投資,在市場機制指引下,國有企業能夠依照行業發展需求進行更加細致的分類改革劃分。
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幫助國有企業明確股權結構,企業法人財產支配權和所有權得到明晰,通過股權結構的調整實現國有企業的權職制衡,進而幫助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幫助國有企業明確股權結構的基礎上可以有效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構建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通過科學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結構和制度來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還能夠幫助國有企業避免改革過程中出現逐步私有化的問題。
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在某些區域為非公有制經濟騰出部分空間,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后打破了行政壟斷的傳統格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協同發展;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幫助社會中存在的各類所有制資本實現取長補短,確保經濟市場的公平公正性,公有制經濟會依照市場需求和戰略引導投入到更具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建設當中,進而創新組織形式,由“下包制”轉變成為“模塊化”。
各個地區政府各級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所在,自我國中央層面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各級政府和各個地區也在此指導意見的引導下出臺了地方性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相關政策和指導方案,但地區出臺的政策往往不會過多的涉及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際操作,多數按部就班的挪用上級監管部門意見和政策,地區級國有企業無法因地制宜的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措施,進而影響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進行。
國有企業改制是一種將全民所有制企業轉變成為國有獨資公司的體制改革,通過國有控股和股權調整實現國有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將集體經濟、國有經濟、外資以及民營經濟等各種所有制生產資料進行改制組合,進而重新構建創新型經濟制度。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對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改制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改革概念認識十分模糊,致使國有企業整體改革陷入混亂當中。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保障,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頂梁柱”,因此,國有企業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承擔很高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社會責任放在發展的首位,國有企業需要依靠自身經濟屬性不斷拓展社會屬性,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然而,國有企業在拓展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會犧牲掉自身一部分經濟效益,與國有企業的經濟屬性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并且與非共有資本的逐利性產生一定的沖突。
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資產評估體系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國政府并沒有在政策指示中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資產評估標準,致使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的過程中存在國有資產價值估值明顯偏低,抑或是非國有資產價值估值明顯偏高的尷尬問題,部分地區還會出現資產評估監管不力,推卸責任,甚至出現中飽私囊的現象,導致我國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程中,與非公有制經濟合作談判在資產價值上存在較大的分歧。
國有企業在當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優化過程中需要加快推進“管資產”向著“管資本”的方向轉變,始終堅持政企分開的總路線不動搖,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首先,明確國有企業市場主體的第一責任和主體責任,把屬于市場主體的職責進行科學的放權或授權,改革精神要不錯位、不越位的貫徹落實;其次,通過國有資產監管的法制化和市場化建設,剛性壓縮形式化、行政化管理方式,拓展投資和市場運營的職能作用,通過監管體系進行前瞻性、靈活性以及針對性的把控。
國有企業要想優化混合所有制改制就必須推動企業相應的管理機制變革。首先,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三會一層”管理體系來充分激發各個層級的管理職能,進而全面維護股東權益;其次,建立符合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管理機制發展需求的用人機制,推進國有企業三項制度建設,實現能者上、弱者下的市場淘汰機制,堅決阻斷“大鍋飯”的傳統用人思想;第三,國有企業要充分結合國資委出臺的《關于國有企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意見的通知》的指導意見,建立常態化的市場化約束和激勵機制,通過員工持股、股權分紅、績效考核等多項機制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員工的主任溫意識。
當前,我國國家相關的頂層設計賦予了國有企業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可以系統稱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公益類即代表社會責任,商業類即代表經濟責任,兩者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是存在著本質矛盾的,“魚與熊掌”的抉擇在此產生。因此,國有企業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社會分工的內生作用進行精細化分類改革,進行逐漸形成企業鮮明的市場特點,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經營目標的確認。同時,在監管工作上,實行“一企一策”的管理政策,這樣,以社會責任為主體發展的國有企業將愈發的追求單一的社會目標,以經濟責任為主體發展的國有企業將愈發的追求單一的經濟目標,通過精細化分類改革緩解了目標沖突,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順利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正式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我國政府和相關科研人員要充分了解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改制動因,深入挖掘當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制定針對性、常態化的優化策略,優化國有企業基本結構,構建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不同類型資本融合發展,進而全面推動我國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并最終實現混合所有制改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