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梅 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網信辦
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為代表的微媒介的出現,在隨著微博,微信的普及后全民傳播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信息傳播碎片化,自主化,個性化的“微語境”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新聞傳播,嚴重的影響了傳統新聞編輯工作開展。傳統新聞編輯的轉型成為時代的要求。
隨著大眾媒介傳播途徑的改變,新聞編輯的地位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改過去以電臺、電視傳播為主的傳播途徑。隨著時代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了人們獲得新聞的途徑更加廣泛,各種社交平臺、手機軟件推送等途徑顯著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而這就對傳統新聞的時效性發起了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沖擊了傳統新聞編輯的工作地位,導致曾經以新聞編輯為中心的傳播時代一去不返[1]。
相比起以往新聞編輯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加工及處理前線記者所收集到的相關素材,在“微語境”下,為了保證為受眾呈現出更多的內容,新聞編輯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采用;但由于網民的素質不同,目的不一樣,可能存在故意發布虛假信息。相較于整理具有一定真實性的新聞內容,新聞編輯在采納網絡新聞信息時,必須對新聞內容的真假進行仔細鑒別,以求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谶@點,由把關部分信息轉為把關海量信息,新聞編輯的把關難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提升作為一個編輯的專業素養,大部分的新聞編輯都會選擇閱讀相關的新聞報刊,從中吸取前輩的編輯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樣,大部分的新聞編輯受以往新聞編輯的影響,在編輯內容時往往一板一眼。而在當今時代,網民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有溫度、接地氣、富含人情味的新聞報道。許多宜教性、模式化的新聞報道不受歡迎也就成為必然結果[2]。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著眼于“微語境”上的新聞內容,從中吸取更貼合時代要求的編輯經驗,將其切實應用在自身的工作中,編輯出更符合網民需求的新聞。
我國媒體行業由于自身的發展進步和國家政策的改變,主流趨勢變現為媒介融合。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新聞媒介搭建一個完成信息交流的平臺就極為重要。新平臺的完成可以保證傳統新聞編輯及時的與受眾進行溝通交流。在保證輿論導向正確的同時,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而雙向傳播機制的完善,保證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的多媒體寫作形態的穩定構成,在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來保證自己獲得信息首發權的同時,將新聞的解釋權交給紙媒的深度報道來完成。這也是當下新聞出版流程的經典模式。
在新聞編輯的心中,相較于受眾,傳者才是新聞傳播的中心。然而,在時代的推動下,受眾逐漸的開始從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轉型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抒發自己想法的多種平臺,網民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這無疑是對傳統網文編輯的中心地位發起挑戰。為了迎接這種背景下的挑戰,傳統新聞編輯掌握互動式編輯理念這一先進理念就顯得刻不容緩。重新認識受眾的地位,將受眾的意見納入新聞的生產及制作過程當中。這種互動式編輯理念,保證新聞媒體和受眾之間的可以積極互動的同時,還可以盡快推動傳統新聞媒體的轉型與發展。也正是因為這些,傳統新聞編輯為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就需要在受眾發表自己意見前,提前借助“微語境”的力量,搶先傳播一些更具指導性的意見。
“全民記者”和“全民編輯”的理念隨著微媒介平臺的傳播深入人心,微媒介也開始了從被動信息載體到用戶可以自主駕馭的社交工具的轉型,而促成這一轉型最大的原因,便是其寬廣敏銳的信息觸角和無處不在的現場播報。在一則事件發生后,沒有一家媒體可以快過身在現場的平臺用戶。往往,在專業新聞工作者收到消息時,還未奔赴新聞現場,已經在現場的平臺用戶就已經完成了新聞播報。傳統新聞出版的滯后性早就在大量突發型事件報道中顯露無遺。編輯就不得不考慮依托微媒介的信息資源優勢,重視在網絡輿情上的監控和把關,以此來提高新聞的及時性。因此,職業編輯突破過去定向得到新聞來源的方式,為拓寬自身的信息渠道來源,就需要積極主動地去搜集整理微平臺上網民提供的新聞線索,來為專業化的深度報道和進一步的媒體策劃打好基礎[3]。在這個過程中,編輯為了提高新聞的準確性,不僅要隨時監測輿情,增加和受眾的雙向互動溝通,保證新聞來源的豐富性和可靠性,更要積極圍繞中熱點話題,做好專業策劃和議題設置,發揮服務引導、深度解析的職能。另一方面,在面對微媒體上大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新聞信息時,充分開發平民記者和編輯資源,并采取恰當的激勵機制,對于緩解職業新聞編輯的把關壓力,提高信息的發布速度和報道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面對“新語境”的挑戰時,作為一個新聞編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地思考反思,尋求轉型,通過轉變自身的角色來保證自身作為新聞編輯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保證了自身良好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傳統新聞媒體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