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振興集團有限公司
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金融行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隨著該行業的競爭也不斷加劇,針對金融行業中的不穩定發展和挑戰,以往傳統的金融工具已經有些落后,不能完全符合現階段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為了更好的促進金融企業順應市場的發展趨勢,在金融工具上要進行革新。以往的金融工具主要一般為貸款、權益證券、應收應付款項等方面來服務,在現代金融市場中,衍變出了一些具有創新型的工具。利用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測量是金融工作中的一部分,在我國2006年以來,就針對金融工具在確認計量上有了相關的規定。因此,為了更好的滿足金融市場中工具的進步創新,本文主要對金融行業中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標準進行分析研究。
根據我國頒布相關金融文件規定,從國際會計的基礎準則出發,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針對資產和負債實行新的分類,主要將資產分為四種,如以下所示:其一,金融貸款以及應收款項,要實際按照成本計量,還要做好減值測試;其二,到期資產要跟貸款以及應收款項一致,做好減值測試后,還要防止利潤平滑以及盈余方面管理;其三,交易性金融資產,把公允價值放到當期的損益中;其四,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量主要采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并且針對負債進行分類,分別為交易行負債、其他負債。分類分析可以將交易的損失降低,增加交易的信息透明度。
根據我國近些年頒布的金融工具相關的規定,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分析,其一,初始確認。在金融市場中,最早出現的初始確認主要采取的是風險和報酬分析法,其中個人主觀判斷占據大多數,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在針對性進行調整之后,主要表現為金融企業針對負債以及資產的確認,在相關的文件規定中,針對初始確認有了具體的要求,當企業成立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開始,就要對資產或者負債其中一項進行確認,這樣的初始確認和國際相關的會計準則和資產定義大致相同,同時,對于金融工具中的衍生部分,可以直接放到企業的資產負債中進行確認,這樣一來可以使金融工具的管理得到強化。其二,終止確認。自從20世紀終止確認的標準提出后,金融資產中的合同權利一旦失去控制,就應該對其金融資產進行終止,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合同權利的控制失效來對資產終止確認,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標準是不精確的。在相關規定中,針對終止確認的標準有了新的要求,表現為企業出現未來資金以及現金流量失去權利控制時,可以認定為終止確認,這樣的確認標準與市場中的公允價值具有一致性,同時,對于負債的確認,主要表現為企業合同中涉及的義務失效,就可以認定為金融負債消除,從而可以對金融負債進行終止確認。
針對金融工具的計量,主要包含兩點,第一,初始計量。之前金融市場規定,在針對資產以及負債進行初始確認時,要按照其企業的資產成本來進行計量,現在新出的規定中,主要根據公允價值來進行計量,同時,對于金融的交易成本也要算到當期的損益中,在這樣的操作下,可以確切的將近期企業的資產回購或者相關負債盈損計算好,把其他的交易成本放入到初始金額中;第二,后續計量。對于后續計量的相關要求,規定要堅持其原則,除了可靠計量或者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資產,其他的都要按照公允價值來進行計量。在相關規定中,針對企業的貨款以及企業的應收款項,要持續到期來實現成本計量,另外,對于可供出售資產以及交易性金融資產要根據公允價值來進行計量。
在金融行業,公允價值的計量在數量上具有一定優勢,其優勢表現為在進行金融資產以及負債計量時,按照公允價值可以根據當期的價值變化來對當期的損益進行計算。在規定中,也有相關的要求: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者負債出現公允價值變動時,要將其中所產生的盈損算到當期的損益當中,然而,針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其公允價值出現變動時,其中的盈損要算到其他綜合收益中,直至資產終止確認,再讓其轉出算到當期損益中。
通常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減值法使用較為頻繁,在該算法下可以真實的反應資產的價值,依據規定的要求,我們對于資產減值進行確認計量會使用到未來現金流量折算法,并且,相關企業在針對交易性金融資產之外資產的減值處理時,要做好減值的準備,對于資金成本進行計量時,可以按照可收回的金額減去記賬的價值,并且,將資產減值中出現的損失算到當期的損益之中,同時,針對實際中的受損情況,可以根據減值準備進行操作。以上這些要求和規定,可以給企業帶來利潤調節,將資產減值準備的作用發揮出來,可以減少資產減值給整體企業帶來的損失。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全球經濟的發展路程中,各大行業之間都有了內部競爭,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中的不穩定因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潮流,企業要勇于迎接市場帶給各方的機遇和挑戰。在金融行業,要不斷發展創新金融工具,將行業的投資成本降低,減少其金融的風險,以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